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 當代傳奇劇場~ 夢蝶


2008.10.22


這是去年底兩廳院歡慶二十週年時,   當代傳奇劇場推出的新戲~ 《 夢蝶 》,   取材自「 莊子試妻 」+ 「 莊周夢蝶 」的故事。
舞蹈家林秀偉老師第一次擔任編劇,   也是本劇的製作人。
吳興國老師除了一人飾二角~  莊周 +  王孫公子,   也是本劇的導演和藝術總監。
優秀的年輕崑曲演員錢熠小姐,   扮相相當古典優美,   同樣一人飾二角~  搧墳女 + 田氏



我隨著年紀越長,   越覺得老莊思想很適用於現在紛紛亂亂的世界,   一切看清本質後,   煩惱自能雲淡風清。 


這齣劇相當有戲劇衝擊性,   我剛看完時,   隨手畫了一些筆記下來,   不過又事隔好幾個月了,   只好參考原來的故事和模糊的記憶,   添上老喬的天馬行空,   把一些畫面拼湊出來,   不過故事的大意應該還算貼切.....   

@@@@@@@@@@@@@@@@@@@@@@@@@@@@@@@@@@@@@@@@@@@@@@@@@
   開場   



各位看得懂我畫的分鏡嗎? 
開場在大布幕上有一段很有創意的水墨動畫,
鏡頭從微觀一直拉到遠景,   原來是一雙蝴蝶在飛舞,   與劇名相呼應。  
節目簡介上寫道:
灰濛蒼穹間,   萬籟凝結。
一雙蝶翼悄然掩映,   以小漸大,   終如雲氣舖天蓋地。


   第一場: 日蝕   
倏地,   天光乍現,   莊子顯身。
他與老子、 祭司、 鄉民、 眾骷髏展開一段詭譎的對話。
在生死的往來答辯之中,   眼前突然出現了一位搧墳的女子...



莊子離家學道十年有成,   正要回家途中,   遇上日蝕,   然後發生一些超現實、  奇異的事。
其中他看到路邊的骷髏,   在夢中便與之對話起來...

莊子主張:「 生為徭役,   死為休息。」
人生如夢,  
人類只是大自然的產物,   不必對死亡產生恐懼,   死亡就像回到老家暫時休息一樣自然。
他對生死提出了達觀的看法。  


   第二場: 搧墳   
女子表示,   由於丈夫逝世,   一人孤苦伶仃,   才急欲搧乾夫墳,  以求改嫁。
莊子聞之,   決計動用法術助女一臂之力,   頃刻,   墳乾了。
而莊子卻嘲弄起女子的無情無節...   唱罷,   女子將手中扇贈予莊子。



莊子以三昧真火的法術,   幫助搧墳女,
當搧墳女在墳前高興地歌舞著,   卻讓莊子很不是滋味,   形成很諷刺的畫面。
她把蒲扇送給莊子,   埋下一道伏筆。  

晚霞灑落天幕,   一對孩童在遠遠的山路上奔跑嘻鬧...


這對童男童女,   是莊子夫人田氏僕人,
兩人似乎在花園裡追逐嬉戲,   在布幕後面以光影戲手法表現,
形體忽大忽小,   產生遠近和朦朧的效果,   非常有趣。 
兩人的對白,   似乎在影射後面的劇情發展。   


   第三場: 毀扇   
田氏獨處幽閨數十載,   終盼見遠行的莊子歸來。


田氏是古代三從四德的女子,
對丈夫的清心寡慾也只能順從,
不料,   莊周卻做出惹惱她的事......     
莊子告知田氏山路所見所聞,   並拿出蒲扇叫田氏收起,   來日亦可搧夫墳。
田氏倍感羞辱,   憤而毀扇,   並立誓若不守節,   即扳斧自劈!
不料,   此時莊子竟然昏死過去....




   第四場: 守靈   
黑夜,   眾人抬莊子的棺木放置靈堂,
莊子變身的王孫公子,   帶著恃從前來,   欲訪恩師莊周。
童男童女告知莊周已死,   王孫公子先是假意地痛哭,   而後請求入靈前祭奠,
最後更得寸進尺地懇求守靈七夕。


田氏原擔憂鄰人議論,   然見王孫公子傷心欲絕之貌,   最後仍意允了.....


雲哥雨妹這對活寶,
卻在半夜玩起靈堂裡佈置的紙糊的人偶,
人偶戲配上雙關語,   詭異又爆笑。  




   第五場: 試妻   
王孫公子與田氏的朝夕相處,   兩人的感情與日俱增,   終委身.....


舞台中間隔了一塊大白幕,   幕兩邊分別是靈堂上的王孫公子田氏


第一夕,   兩人很肅穆地在靈堂唸佛經,
但是田氏還是偷看到王孫公子的相貌堂堂。
第二夕,   田氏開始有所哀怨自己的命苦,
王孫公子很巧妙地以莊子《秋水篇》濠梁巧辯 的內容回應田氏。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 你看魚從容地游來游去,   多麼快樂。」
惠子曰:「你又不是魚,怎知魚快樂否?」
莊子曰:「你又不是我,又怎知我不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曰:「 我不是你,   當然不知道你;  但是你不是魚,   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
莊子曰:「 你一開頭就問我,   我怎知魚快樂否,   就是你知道我知道魚的樂趣才問我,
我正是站在濠水上所以我才知道啊! 」




第三夕,   大白幕轉方向,   將舞台分成前後兩個空間。
王孫公子夜宿休息時,   假意冷得打哆嗦,
田氏瞧見,   居然拿著織給莊子的衣裳偷偷給他披上了。
第四夕,   換王孫公子躡手躡腳地走進田氏房間還衣裳,
這兩人一來一往地,   漸漸產生曖昧情愫.....


第五夕,   大白幕又回到中間,   王孫公子與田氏在靈堂前唸經....



這時田氏已經心猿意馬 +  語無倫次 + 哀聲嘆氣,
與第一夕的端莊肅穆完全不同,   連敲木魚都敲得很凌亂,
王孫公子卻在另一頭暗自竊喜。  
(  哇!  傳統戲曲也能玩得如此搞笑!   )




第六夕,   大白幕往上升高一些,   兩人越來越情投意合....
這時田氏竟然拿著先前唾棄的蒲扇煽柴火,
就為了幫情郎準備豐盛飯菜,
完全不顧自己還是守喪身分。 
王孫公子再加把勁,   贈與彩蝶玉珮當信物,
贏得佳人芳心。  



第七夕,   大白幕繼續往上升,
王孫公子佯裝離去,   逼得田氏卸下一切世俗枷鎖,
竟在喪服外披上紅色嫁衣,
把情郎留在身邊。  
(  田氏造型服裝有混到東洋味..... )


豈料,   就在兩人論及婚嫁之時,   王孫公子突然一陣心痛,
此時他才告知田氏,   他自幼即罹患心病,
需要剛死七日內的人腦,   方可醫治,
這讓田氏立刻想起莊子......


   第六場: 劈棺   
王孫公子頻頻痛呼慘叫,   田氏於心不忍,
連番掙扎後,   仍決定對莊子的棺木下手....



莊子看到田氏竟然為情郎披上嫁衣,   心生妒忌,
竟然又裝病、 提出駭人聽聞的藥方,
可憐痴心的田氏,   一邊顫抖、 一邊提著斧頭走向莊子屍骨未寒的棺木.....  
豈料,   一聲驚天巨響,   莊子陡然現身,   高站在棺木上....
田氏半瘋,   持斧刎頸,
臥死莊子懷中,   徒留懊悔憾恨的莊子....


見到莊子起死回生,   王孫公子卻不見蹤影,
田氏大夢初醒,   才知兩人原是同一人....
頸上纏繞的紅巾,
隨著持斧刎頸的身段而瀉下,  
宛如血液奔流,   好不淒美。  


   第七場: 夢蝶   
「 大化無情總是空.... 」
莊子鼓盆而歌,
田氏幻化為蝶,   呎尺天涯, 
一切恍如天堂至樂世界....


結局結合了莊子《 至樂篇 》莊子哀妻《 齊物論 》莊周夢為蝴蝶的內容。
田氏死後,   莊周作夢夢見田氏變成蝴蝶仙子,
夢中醒來,   恍恍惚惚,
不禁鼓盆而歌,   歌誦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生為徭役,   死為休息,
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凡事又何需強求,   隨緣便了......
「莊子哀妻」:  田氏死後,   惠子看見莊子不哭反而敲著盆子唱歌,   便質問他這樣不會太過分了嗎?

莊子反駁說她最初便是一個沒有生命、 形體和氣質的狀態,

現在不過是像春夏秋冬四季運行的道理一樣,   又回到原點,
她已經是無拘無束地仰睡在天地之間,
我再為她流淚的話,   也太不合乎常理了。
----------------------------------------------------------------------------------------------------------
「莊周夢為蝴蝶」:   莊子夢見自己是一隻翩翩飛舞的蝴蝶,
在夢中並不知道自己是莊周。
醒來後,   想著到底是莊周作夢變成蝴蝶,   還是蝴蝶作夢變成莊周呢?
但是在夢裡,   他和蝴蝶並沒有分別,
這就是" 物化 " ~  萬物化合為一。
@@@@@@@@@@@@@@@@@@@@@@@@@@@@@@@@@@@@@@@@@@@@@@@@@



女主角錢熠受訪時提到,   這部戲的戲劇張力夠強,  
她說原本謹守社會婦德的田氏,   夫妻關係對她而言,   只是一種「 理念 」的產物,
一直到遇見她自以為的真愛時,   為愛赴湯蹈火也讓她的女性自覺覺醒,   想要擁有對情感的自主權,   但是也為了這份自覺付出代價。
同為新時代女性的編劇林秀偉則說,   她的版本著重在愛情的信任與背叛,   人性的矛盾與掙扎生命的試煉與開悟
最重要的是,   扭轉男女之間的從屬關係及道德批判的高低位置,  
這場兩性之爭,   終究是「 男人求道,   女人求愛」。  
(  ------ 摘自中國時報報導 )
雖然有的觀眾覺得此劇把道教儒教思想串聯在一起,   不倫不類..... 
但是我覺得不受那些框架拘束,   把傳統戲曲的元素賦予現代女性覺醒的精神,   加上營造出如真如夢的氣氛,   我看得相當過癮。  
十二月當代傳奇劇場又有重量級的演出~  「 樓蘭女」 ,   由魏海敏 + 吳興國兩位天王天后攜手演出,   光是想想看葉錦添的服裝設計就夠嗆的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兩廳院購票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