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 玻璃城堡 The Glass Castle ~ A Memoir (下)

(照片來源:Movie The Glass Castle Twitter )

讀原文版的另一種趣味 ,
就是有了英文名詞人名地名
可以讓我 google 瀏覽類似的照片 ,
圖文對照 , 讓故事更生動。

( 網路照片 )

U-HUAL Truck
沙漠的逃亡冒險時租的搬家卡車 ,
因為後面載人是違法行為 , 
所以母親要他們安靜地躲在後面的行李拖車裡 ,
免得碰到警察臨檢。
結果途中門鎖鬆開 ,
他們好害怕會和行李掉出車外 ,
很驚險的一次旅行。 

( 網路照片 )

Battle Mountain + Wooden Spool + Cardboard
Walls 家在內華達州的礦場城市 Battle Mountain 住了一年 ,
Jeannette 寫說那裡就像是個被神遺棄的寂靜星球,
但是小孩們過得很快樂 ,
因為父親在礦場找到全職工作 ,
公司讓他們住在一個廢棄的火車站 ,
終於可以過著安定的生活。

父母覺得現代人過於浪費資源 ,
所以他們的家具多半是回收再改造 ,
例如火車站附近廢棄的木頭捲線軸 ,
就拿來當桌椅 ,
小小孩們也喜歡把瓦愣紙箱當作床 ,
因為睡在裡面很好玩。

那段日子雖然錢不多 , 但是過得很有創意 ,
連天上閃爍的星星都能當作聖誕禮物。


所以父母親在紐約當起遊民後 ,
覺得大都市的垃圾堆中有太多寶貝 ,
丟之可惜 , 取之不盡 , 用之不竭 !!!


( 劇照 )
Battle Mountain The Hot Pot :
父親曾帶他們去沙漠北邊的露天溫泉游泳 ,
是一處硫磺溫泉 ,
可惜我在地圖上找不到 ,
電影裡則改成在一般公立游泳池 ,
也許是怕童星演起來太危險 ,
想想在沒有靠岸邊緣可抓的地方被父親不斷地丟下水 ,
魔鬼訓練法的確很嚇人 ,
不過父親說 : 
" You can't cling to the side your whole life .
 If you do'nt want to sink , you better figure out how to swim . "
妳不能緊抓著岸邊過一輩子 ,
如果妳不想沉下去 , 妳最好要學會如何游泳。


我想這種為了生存而奮戰的勇氣 ,
反而是她父親給她最大的禮物


( 網路照片 )

The Owl Club :
後來父親失業 , 因為他想追求他的金礦夢 ,
母親其實有教師資格討厭當老師 ,
因為她追求無為而治的放任教法 ,
常常與學校和其他老師背道而馳。

但是日子每況愈下 ,
她很不情願地去 Lori 的班上當導師 ,
至少她可以做做樣子處罰自己的女兒。
可惜每次的教書生涯都沒有持續太久 ....

到了母親的領薪日 ,
父親就會帶大家去貓頭鷹俱樂部大吃一頓 ,
還喜歡當闊大爺給服務生很多小費 ,
也不時地跟母親要錢去吃喝嫖賭 ,
母親只好偷偷把錢藏在內衣或襪子裡 ,
小孩們很開心有大餐吃 ,
當時她不是很了解母親的焦慮。


The Owl Club 似乎是這個城市的地標 ,
Youtube 一些影片都有介紹 ,
除了家庭餐廳 , 還有賭場和旅館。

( 網路照片 )

Sweet Tart candies & Sugar Daddy :
Jeannette 和弟弟會到街上撿拾啤酒罐 ,
回收一個可以換 2 分錢 ,
當作自己的零用錢

有一次他們到 The Owl Club 隔壁的藥房買糖果 ,
弟弟選了大根的 Sweet Tard candies ,
她則買了包裝上印了詩句的 Sugar Daddy ,
我想像著這對 6 、7歳的姊弟倆 ,
一邊舔著棒棒糖 ,
一邊偷看鎮上的The Green Lantern ....
她那時不知道那間房子是什麼 ,
只聽過母親說是 " 貓屋 " ,
她對斜躺在貓屋門廊 , 濃妝豔抹的女人很好奇 ,
還慫恿不怕生的弟弟去跟那女人說話 ,
真是好笑的畫面。


通常稱風月場所是紅燈區 ,
不知道為什麼取名為 The Green Lantern ,
上網一查 , 原來DC漫畫也有一個角色叫 The Green Lantern 綠光戰警 , 哈!


( Google 街景 )
Phoenix Emerson Public School :
一次意外事件使得 Walls 家又要逃亡了,
他們往南到母親的故鄉~ 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 ,
去世的外婆留給母親一筆錢和老房子 ,
父親在大都市也很快就找到工作 ,
所以他們過了一段比較正常的日子 。

他們進了 Emerson 公立小學 ,
還成了閱讀小組的資優生


在 Google 地圖找到這所小學外面的馬路街景 ,
成排的棕櫚樹和藍天白雲 ,
父親買了腳踏車給小孩們 ,
他們三人騎著車到處玩耍 ,
成為 Jeannette 童年的幸福回憶之一


( Google 街景 + 網路照片 )

93 Little Hobart Street :
但是後來父親又失業 ,
坐吃山空 , 入不敷出的日子又來了 ,
母親提議搬到父親的故鄉~ 美國東岸西維吉尼亞州的威爾奇 ,
她浪漫地認為在那裡祖父母和親戚可以照顧我們 ,
誰知道卻是惡夢的開始。


在父親老家暫住的日子裡 ,
她才知道原來父親成長的環境酗酒又家暴 ,
難怪之前父親寧願自己一人回去沙漠生活 ,
也不要再回到威爾奇。

後來他們被祖母下逐客令 ,
父母親就以很少的預算付了 93 Little Hobart Street 房子的頭期款 ,
在威爾奇定居下來 。

從Google 的空照街景 ,
房子果然是在山崖邊,
網路上有書迷拍到這棟殘破房子 ,
當父親告訴小孩們這是我們的家時, 他說:
" It's good we raised you young'uns to be tough ,
because this is not a house for faint of heart . "
培養你們從小吃苦是一件好事 ,
因為沒有強心臟的人是住不了這間房子的。

母親也說:
" There are people in Ethiopia who would kill for a place like this."
衣索匹亞人如果有這樣的地方住就很心滿意足了。

無論是自我解嘲、或激將法轉念心法都讓我啼笑皆非 ,
不過又覺得說得也有道理吼 !

只是要住在一個屋頂漏水、無排水系統的傾斜破房 ,
隨時得提高警覺。
到了冬天更加難熬 ,
即使住在盛產煤礦的城市 ,
Walls 家也沒錢買煤炭生火取暖。

剛開始父親還在房子旁邊標上適合當玻璃城堡地基的地 ,
Jeannette 和 Brian 跟著一起作夢 ,
兩人合力挖了一個大洞 ,
沒想到卻變成他們的垃圾洞 ,
隨著垃圾的堆積 ,  夢想也跟著破滅 ,
他們與很少清醒的父親之間 , 隔閡也越來越深。


( 照片來源 : Welch High School Yearbook )

The Maroon Wave :
在這個封閉、 氛圍抑鬱的城市 ,
街頭打架事件頻繁 ,
而衣衫襤褸有臭味的Jeannette , 
在學校總是被霸凌排擠 ,
她從未跟家人提起 ,
她覺得於事無補 ,
而且也不想再聽到母親那些大道理 ,
靠自己找機會反擊或設法打破藩籬去交新朋友

每當學校午餐時間 ,
她都躲起來等著吃同學浪費丟棄在垃圾桶的食物 ,
那個畫面真心酸 ....


直到進入父親的母校 ~ Welch 高中 ,
她開始找到自己的定位 。

父親的恩師還記得他這位很有天份的學生 ,
她加入這位英文老師指導的學校校刊社 ~ The Maroon Wave ,
校對開始做起,
這份工作從她和 Lori 幫忙母親改學生作業時就非常勝任 , 
而且可以觀摩採訪、編輯 ,
閱讀很多來自世界的新聞 , 開拓視野 ,
她決定將來要當一名記者


我看到校刊的歷史版面 ,
雖然不是很專業和成熟 ,
但是有一種純粹的青春校園風格。

( 網路照片 )

有一次出身於西維吉尼亞的二戰空軍英雄 Chuck Yeager
到Welch 高中演講 ,
她已經升為校刊編輯、 將代表學校訪問他 。
父親比她還緊張興奮 ,
因為 Chuck Yeager 是他的偶像 ,
難得保持清醒的父親主動幫她預演訪問內容 ,
還幫她整理空軍史的小抄 ,
讓她順利地完成採訪任務 。

平常總是低調、 不顯眼的 Jeannette ,
第一次成為學校注目、羨慕的風雲人物


( 網路照片 )

Maureen Dean :
為了避免兒童福利評估員發現他們家真實狀況 ,
母親只好再去當老師 ....


Jeannette 13歳那年暑假 ,
母親和 Lori 分別離家去大學暑期進修
和參加資優生獎學金夏令營 ,
所以她必須在家當小媽媽 ,
她胸有成竹地先把母親留下的錢做預算計畫 ,
誰知道父親三番兩次跟她要錢 ,
還把月初來自母親繼承德州土地的石油公司租金支票偷走 ,
她對父親和無法 say No的自己很生氣 ,
同時她才了解為什麼大姊那麼同情母親的難處 ....

不過她並不想像情緒化的母親那樣 ,
用大道理安慰自己
或崩潰地窩在沙發床上逃避現況 ,
她要 " 搶救貧窮大作戰 " ,
她跑到市區的珠寶店 , 謊報年齡應徵工作。
難怪母親曾說~ Lori 最聰明 , Brian 最勇敢 , Maureen 最漂亮 ,
Jeannette 雖然沒有特別之處 , 但是工作最勤勞。


她描述珠寶店老闆每次看到電視上水門事件新聞 ,
當事人之一的老婆 Maureen Dean 出現時 ,
都會異常興奮 , 像隻 horn dog 發情的公狗對她性騷擾 ,
不過經過那次在酒吧父親給她的惡魔試練後 ,
她總是能夠冷靜地化解危機。

相較之下 , 她的同學則沒那麼幸運 ,
不像她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
未成年就被母親的同居男友性侵懷孕 ,
這種悲劇在威爾奇弱勢社區家庭中也許比率不低。


看到網路上有關那位陪同丈夫出庭的老婆照片 ,
果然就像希區考克電影裡的金髮尤物 ....


braces :
青春期的 Jeannette 也開始在意別人的眼光 ,
因為母親拒絕任何物資補助 ,
當她的褲子上破洞越來越多時 ,
她還會用類似顏色的筆塗在破洞處的腿 ,
哈! 她大概想不到破褲子現在很時尚呢!

她也很在意她的大牙 ,
笑的時候會刻意用手遮住嘴巴 ,
所以她很想要一副牙套 ,
但是她沒錢 , 只好想辦法自己 DIY。

晚上睡覺前她偷偷用橡皮筋套在牙齒上 ,
然後又用衣架、 衛生棉墊改良 ,
結果有一次被晩歸的父親發現 ,
他稱讚說:
" Those braces are a goddamn feat of engineering genius.
You take after your old man. "

那牙套真是天殺的天才發明 , 妳遺傳了妳老爹的基因。

讀到這一篇讓我忍不住大笑 ,
也很想知道她的牙套到底有沒有效 ,
看到她成名後的照片和受訪影片 ,
牙齒超整齊的 ,  具有知性美 ,
有個堅毅的寬下巴和開朗笑容。


( From Wikipedia )

Barnard College :
後來 Jeannette 在紐約申請到 Barnard College 的助學金和學貸 ,
在一位學者家中當保母也解決了住宿問題 ,
並且在一家雜誌社工讀 ,
每天都過得充實又忙碌。

這個女子學院附屬於 Columbia University ,
父母對家中有孩子能讀長春藤名校 , 感到非常驕傲。

也來到紐約的父親 ,
會到公立圖書館借了她上課書單上的書 ,
讀完還會跟她討論 ,
母親說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跟妳一起念大學

父親甚至在幾天內 ,
靠玩撲克牌贏到一大筆獎金 ,
幫她順利念完最後一學期。

畢業後 Jeannette 幫雜誌寫專欄 ,
父親便成為她的忠實讀者 ,
剪貼收藏她的文章 ,
還會幫她找資料 ,
就像高中時幫她準備採訪 Chuck Yeager 的大綱。

父母能跟著孩子一起進修成長 ,
而不是只會叫孩子用功念書而已 ,
這一點倒是讓我很認同和感動。

( 劇照 )

Squatter / Squat :
儘管父母對她的工作很肯定 ,
但是她對父母選擇遊民生活方式卻很掙扎 ,
她知道一般人對遊民的負面印象 ,
所以她不知道如何也不願意跟其他人多作解釋 ,
甚至謊編父母親的事。

後來父母找到一棟廢棄空屋 Squat ,
很高興地搬進去住 ,
還和其他的居住者 Squatters 相處融洽 ,
但是 Jeannette 卻覺得那裡的破舊
就像威爾奇老屋那樣令她想盡快逃離....

反之 , 母親卻質疑住在男友的高級公寓的Jeannette :
Where are the values I raised you with ?
從小我教導妳的人生價值到哪去了?

她追求是平靜穩定、可預期的、無後顧之憂的的生活,
和父母的且看且行、及時行樂、享受生活是一場冒險的觀念完全相反 ,
直到父親過世後 , 她才發現自己內心的空虛 ,
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
調整人生的腳步和方向。

多年以後的感恩節家庭聚會時 ,
她母親很高興地宣布市政府願意以 1 元將那棟空屋賣給他們 !

我覺得挺有意思 ,
Google 時看到一則紐約報導 :
紐約下東區 the lower east side 有一處 C-Squat ,
1970年代遭業主遺棄 ,
逐漸被人非法居住 ,
許多樂團成員都在此居住過 ,
居民自發性地改造廢棄屋和社區 。

東村隨著時代不同 ,
發起不同議題的公民運動~
反核、反戰、反獨裁、反商業壟斷、社會正義訴求等等 ,
許多藝術家、作家、社會運動者輪番進駐 ,
那裡成了次文化前衛藝術公民運動的發起地。

80年代紐約市政府開始整頓廢棄屋和空間 ,
2002年有非營利機構跟市政府協調 ,
以 1元購入 , 讓原住戶都能合法居住
( 資料 from -------- 紐約 MoRus 博物館 )


我猜她母親很有可能也是這項活動的當事人之一 ,
因為她曾很自傲地說當 Squatter 就像美國早年拓荒開墾的祖先一樣 ,
而且她的人生哲學也有很多有關環保、 反歧視等等社會議題。

***************************************************************


中文版的書衣上寫著 :
《你不能選擇家庭 , 卻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記得小時候 , 我很迷一本兒童文學名著 ~ " 小公主 " ,
後來才知道就是 " 莎拉公主 " ,
沒想到現在還有這本成人現實版的勵志故事 ,
能夠如此感動我 ,
雖沒有像她那般辛苦 ,
但許多成長歷程的心情卻是相同的。


東方人的觀念往往是 " 家醜不可外揚 " ,
我很驚訝作者如何能把心中障礙轉化為勇氣 ,
將快樂與不堪交織的過去
一點一滴從內心深處挖掘出來?


原來是她的第二任作家老公鼓勵她寫出來 ,
還有母親也告訴她全部誠實地說出來 ,
沒有什麼不能說的 ,
如果對自己感到 shame ,
妳將無法往前邁進。


Walls 家中的狀況其實和很多家庭類似 ,
但是她的父母教育方式卻很與眾不同 ,
加上她的才華能夠生動地表達出來 ,
把長時間沉澱過後的愛、 怨恨和遺憾 ,
用很正念的方式寫出來 ,
也是受到她母親的影響。


她在威爾奇生活的體驗讓她堅信 ~
 I wanted to let the world know 
that no one had a perfect life ,
that even the people who seemed to have it all 
had their secrets.
我想要世人了解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
即使是看起來擁有一切的人 , 還是有他們不為人知的秘密。


讀完後覺得為人父母真是一件很難的任務 ,
最好的是能當孩子的榜樣 ,
如果自己先崩壞的話 ,
可能害了孩子 ,
也可能變成孩子逆境向上的推動力 ,
一切都在於自己的選擇


相信她後來的成就
能夠鼓勵到很多有類似家庭的孩子們 ,
不要受到牽絆 , 努力走出自己的人生;
也能對教養孩子的父母親有所啟發 ,
相信孩子的潛能 ,
不要怕孩子吃苦和犯錯 ,
放手讓他們從錯誤中成長。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 玻璃城堡 The Glass Castle ~ A Memoir (上)

2017.12

 9月電影上映時看了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片子 ,
因為很欣賞以《The Room 不存在的房間》封后的女主角布麗‧拉森 ,
加上片名引起我的好奇心和想像空間 ,
所謂 " 玻璃"城堡是夢幻瑰麗
抑或是易碎、不實際呢?


沒想到布麗出場的部分頗為分散 ,
因為這是一部描述成長經過的電影 ,
所以童星和父母的戲份佔的比較重 。


從一開始她飾演的 Jeannette 在紐約街頭 ,
坐在計程車上閃避正在垃圾堆中挖掘的遊民父母 ,
而住在高級公寓的她 , 內心罪惡感的拉鋸戰 ,
到穿插著她回憶過往 ~~~ 異於一般常人的成長過程 ,
都讓我震驚地懷疑是編導製造的戲劇效果嗎?



由演技派的伍迪‧哈里遜娜歐蜜‧華茲飾演父母角色 ,
一個總是菸酒不離手 , 只會看著自己設計的城堡藍圖說大話的父親 ,
一個總是熱衷於自己的畫畫世界 , 讓 3 歲幼兒自己準備熱食導致燒傷的母親 ,
住院期間父親除了批評現代醫療 ,
還為了逃離兒童福利調查員的評估 ,
和沒錢繳費而偷抱著未痊癒的女兒逃亡 ,
堅持打開繃帶 , 讓傷口自然癒合 ,
日後讓 Jeannette 身上留下一大片的烙印疤痕 ,
荒唐的行徑都讓我看的非常心疼又氣憤 。


而且這對"驚世夫妻"可以吵架吵到天翻地覆 ,
隔天又愛到你濃我濃地 ,
就像顆不定時炸彈 , 讓我看得坐立難安 ,
雖然伍迪很適合演狂傲不羈、離經背道的人 ,
歐蜜娜則是捨棄美女形象 , 從年輕演到老 , 
不修邊幅的模樣讓我很驚訝 ,
但是仍然質疑他們是不是演得太誇張了?


( 劇照 )

雖然主角童星演得也很好 ,
但是家人之間矛盾的情感和牽絆 ,
似乎沒有講得很清楚。
直到高中階段 , 布麗終於接棒出場 ,
有一場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戲 ....


母親叫 Jeannette 去酒吧把父親拉回家 ,
結果半醉的父親卻故意要她跟他的撞球賭友跳支舞 ,
那中年男人跳舞跳到有些性慾充腦而輸了一大筆賭金 ,
心有不甘 , 為了彌補損失 ,
進一步邀請她到樓上旅館房間聽他的唱片 ,
Jeannette 使眼色要父親趕快跟她回家 ,
父親卻鼓勵她接受邀請 , 有事再叫他 ,
到了樓上中年男子果然伸出狼爪 ,
倔強的她不願跟酒鬼父親求救 ,
而鎮定地露出衣服下的疤痕嚇醒色鬼大叔 ,
然後很生氣地下樓叫父親回家 ,
父親笑笑地說他就知道她可以自己處理得很好 ,
就像小時候他教她學會游泳一樣 ....


這種震撼教育方式.... 看得我瞪眼撐舌 .... ◎◎


看完電影 , 心中仍有太多疑問 ,
讀到一篇有關這本暢銷原著的分享 ,
格主大推~ 
「這部回憶錄讀來絲毫不流於煽情感傷 ,
字裡行間更展現了對父母的深情與寬容 .... 」

因此我決定再給自己這個英讀功課 ,
到圖書館借了回憶錄的原文版 ,
挑戰比《心靈圍籬 Fences 》多好幾倍的頁數 ....


一讀下去便欲罷不能 ,
雖然需花多點時間查單字 ,
但是讀原文更能直接感受作者傳達的情感 ,
接下來的三個月我彷彿和 Walls家族生活在一塊兒 ,
跟著作者 Jeannette Walls 走過成長的歲月 ,
比起電影濃縮的劇情更完整地了解這個家的故事。


回憶錄分成五個章節:
1. A woman on the street 街上的女人
2. The Desert 沙漠
3. Welch 威爾奇
4. New York City 紐約
5. Thanksgiving 感恩節



從小跟著父母在內華達州加州亞利桑那州開著車四處為家 ,
有書迷把他們搬遷的路線標出來 ,
看得出 Walls之家在沙漠峽谷間 ,
過著貧窮卻自由的流浪生活


作者的文字極具溫度色彩 ,
讓我感受到沙漠的陽光和廣闊 ,
與之後長時間定居在陰鬱晦暗的西維吉尼亞州~ 威爾奇 ,
形成強烈對比。


我發現看影像時 , 我是以一個成人角度去觀賞 ,
就像會去檢舉這對父母的鄰居一樣 ,
很困惑於他們的教養方式 ....


(照片來源:Movie The Glass Castle Twitter )

但是讀紙本時 , 卻是從小孩的角度去體會 ,
在沒有分別心的小朋友眼中 ,
他們並不是失格的父母。


親原本是在天空翱翔的空軍飛行員 ,
厭惡宗教神學 ,
喜歡研讀天文地理科學

與母親熱戀結婚後 , 決定回到地面 ,
辭去軍職、享受家庭生活 ,
一邊當礦工 , 一邊研發探測挖礦的機器、 畫設計藍圖 ,
計畫找到金礦後 ,  蓋一座玻璃城堡。

他也是個孩子王
教導孩子們有關礦物、 星相的知識 ,
還喜歡陪他們玩抓鬼、撲克牌等遊戲。


親更是個很妙的人 ,
從小在亞利桑那州長大 ,
沙漠的動植物瞭若指掌 ,
熱愛畫畫、寫作和閱讀 ,
寧願把時間花在這些"癮頭" 上 ,
也不喜歡浪費時間去烹飪和整理家務。

她總是從圖書館借了很多書 ,
全家人喜歡窩在一塊兒看書 ,
父親也會陪伴孩子研讀字典
使得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超越學校課程。

母親對任何事都像個哲學家說出很達觀、正念的真理 ,
時常把困境都當作一場冒險 ,
覺得沒有什麼過不了的關。

(照片來源:Movie The Glass Castle Twitter )

她認為從小就要勇於嘗試各種經驗 ,
不要去限制和規定 ,
因為小孩子要錯誤中學習

她也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
對後來崩壞的丈夫總是用宗教情懷、同理心來包容他 ,
並且以不能離婚的教規為由 ,
拒絕 Jeannette 的規勸。

兩人都熱愛大自然厭惡禮教束縛 ,
可惜人生過於無節度地放縱 ,
就容易變成任性缺乏責任感 ,
甚至做出許多反社會的行為 ,
還把那些行為編織合理化的藉口....

到後來只要 Jeannette 戳破他們的空話時 ,
反而招致惱羞成怒的衝突 ....
他們的黑暗面帶給這個家許多的痛苦和磨難。


跟父親最像、 感情也最好的Jeannette ,
從很單純地崇拜父親的才華和創意 ,
隨著成長後發展出自己的判斷力價值觀後 ,
漸漸對他的夢想幻滅 , 決心要去尋找自己的出路。

( 劇照 )

手足之情是支撐 Jeannette 最大的力量。

在電影中 , 童星戲份主要在她身上 ,
使得其他角色有點含糊不清 ,
讓我一開始以為她是長女 ,
為了戲劇張力 , 
甚至把姊姊和父親之間的心結都改編到她身上。
其實她排行老二


我很喜歡書中描述 Walls 家小孩們的故事 ....

大姊 Lori 最像母親 , 
也最能體諒母親 ,
在語言、 藝術方面很有天份 ,
不過個性沒有 Jeannette 那麼有毅力 ,
她在 Jeannette 的鼓勵和協助下 ,
第一個逃離原生家庭 ,
到了紐約打工、 學習藝術 ,
後來也照顧陸續來到紐約的弟妹 ,
克盡大姊的職責。


弟弟 Brian 和她年齡相近 , 也最麻吉 ,
在沙漠期間兩人總是在外面探險 ,
在垃圾堆裡覓食 ,
找廢棄物來做科學實驗 ,
甚至造成一場不小的火災和騷動。

弟弟個性隨遇而安 ,
碰到下雨天 , 威爾奇的破屋頂就會漏水 ,
在上舖的他 , 乾脆就躲在橡膠皮筏下面睡覺。
他也常常幫 Jeannette 理智地分析問題。


他們三人互相扶持 ,
後來都有往自己的目標努力著 。
唯獨么妹 Maureen ,
是姊姊哥哥心中感到最抱歉的人 ,
年齡差距較大 , 
從小沒有玩伴又疏於照顧 ,
只有她對沙漠那段日子是沒有記憶的....

個性變得依賴、 無定性 ,
長時間住在父母髒亂擁擠的房子裡 ,
身心都生病 ,
幸好她後來獨自前往二姊告訴她童年的天堂~ 加州 ,
陽光和遠離父母不好的影響 , 
應該對她是最好的療癒 ....

( To be continued.... )

(照片來源:Movie The Glass Castle Twitter )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 迪化207博物館半日遊


2017.10.26
秋高氣爽的好日子 ,
利用星期四下午的 Happy Hour ,
大稻埕半日遊。


自從跟陳老貓討教 " 租還 U-bike 步驟 "後,
到迪化街就方便多了 ~
先搭公車到林森/南京路口租車處 ,
沿著南京東路騎到迪化街 ,
右轉進入老街 ,
到歸綏街再右轉至歸綏公園還車。
回頭至迪化街找207號 ,
就來到這棟博物館新亮點了。


途中經過已拆除的圓環 ,
規劃成一個有歷史性的休憩廣場 ,
有傳統藝人雕像、 小小的噴泉並保留舊圓環防空蓄水池遺址 ,
雖然我覺得還不夠有特色 ,
不過讓這一區的市容明亮不少。


很久沒到大稻埕了 ,
有點訝異迪化街在平常日也變得人車擁擠 ,
不知道是剛好碰到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關係 ,
還是市政府重建西區計畫 ,
讓這裡又重回往日的生意興隆嗎 ?
不過以台灣傳統文化為靈感的
文創店鋪倒是讓老街多了一股新風貌。


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 ,
 1 樓有志工阿杯很親切地招呼訪客 ,
我先確定 3 點是否有導覽 ,
然後先上 3 樓看特展 ,
後來才知道那位阿杯就是導覽楊老師 ,
原本以為只是介紹博物館的來由 ,
沒想到連展覽內容都說的很精采 ,
這個下午真是 lucky !


以前參觀過台北故事館 ,
所以知道認養人是陳國慈女士 ,
一位香港人嫁到台灣 ,
曾擔任台積電律師 ,
2003年她開啟台灣以個人名義認養古蹟的先例 ,
真是不簡單。


認養12年後 ,
現在她買下迪化街這棟現代風格建築 ,
經過 1 年的整修和規劃 ,
讓古蹟活化 , 繼續述說著台灣老故事 ,
也讓志工團隊願意跟著她一起努力。


207號建於1962年,
一樓的前身是間中藥藥舖 ,
已故的名中醫莊淑旂女士是其第三代 ,
外觀裝飾還保留著「廣和藥行」的標記 ....

受限於位置在街角處 , 
而發展出圓弧型的設計 ,
樓上原本的住家還有大面積的角窗 , 採光明亮 ,
獨有的現代風有別於大稻埕大多數的巴洛克閩南建築街屋


這棟老房子從騎樓到館內保存著許多磨石子藝術 ,
2009年就列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
● 鎮館之寶一 :
騎樓的正字標記蜜蜂圖案 
因為中藥藥材常用到蜂蜜 ,
當年莊家便擁有好幾處的養蜂場


 ● 鎮館之寶二 :
一樓原店舖的老山高麗蔘 
老師說字和圖案都有點錯誤 ,
不過不影響其美感和趣味性 ,
迪化街還有另一家藥舖也有類似的裝飾。

 ● 鎮館之寶三 :
二樓原住家的葡萄圖案 
圓滾滾的葡萄 ,
老師說是三寶中最厲害的 ,
而且還有英文字 ,
可見當年的主人很時髦。


磨石子的建築工法始於日治時代從日本引入 ,
材料有碎石、 石粉和水泥 ,
分成 3 類 :
**抿石子
用於室外地板 , 
表面最粗糙 , 可以防滑 ,
當水泥略乾時 , 就用海綿塗抹 , 露出石材。
(公園和人行道斜坡好像有 .... 
那健康步道算不算哈?! )

**洗石子
常用於牆上 , 
表面略為粗糙 , 可以防潮、防火、防風 ,
當水泥乾到某程度後 , 以水沖洗 , 露出細石顆粒 。
(我好像有在古廟看過 .... )

**磨石子
常用於室內地板 ,
表面光滑 , 先用銅條圍出範圍 ,
當石子、 石粉、 水泥和水混合物完全硬化後 ,
磨石機磨掉表層水泥 ,
上臘
( 記得小時候玩的溜滑梯就是磨石子的 , 又涼又滑 .... )

石材多半來自宜蘭石 ,
台灣北部雖有內湖石和唭哩岸石 ,
多用於築城牆 ,
一般民宅則採用較便宜的花東地區石材 ,
統稱宜蘭石 ,
為了船隻運送方便而先處理成碎石。


台灣工匠則研發出染色技法 ,
有 7 種基本的礦物色粉 ,
當作水泥著色劑


另外還有銅條鑲嵌技術 ,
民國50~70年代是磨石子工法鼎盛時期 ,
甚至有專門的工廠訂做這些鑲嵌圖案模具。



磨石子的生活美學可廣泛用於
標示建物的年代 、 吉祥寓意、 商店類別教化故事插圖等等 ,
構圖內容取材自動植物類 、 商品百貨  ,
還有漂亮的幾何圖案 ,
策展團隊在台灣各地蒐集了許多照片展示。
( 我特地翻拍了一張台東機車行的比雅久機車圖案給愛玩車老哥瞧瞧 .... )


現在因為建築工法不斷創新 ,
直接貼瓷磚省時又經濟 ,
這種厚工的藝術逐漸消失 ,
年輕的文創設計師則將其顯現在一般生活創意中 ,
2 樓展示了 3 位設計師的作品 ,
博物館還辦了幾場講座和工坊來推廣之。

*************************************************************************


3 樓有書籍、 寬敞的長椅和自助咖啡座供訪客休息和閱讀 ,
現在正在展出大稻埕文史專家莊永明火柴盒收藏展 ,
2012年曾跟著莊老師走讀霞海城隍廟 ,
那時就聽他說他有很多收藏 ,
將來找機會要開放參觀 。
現在有這樣好的場所 ,
老師果然拿出來分享 ,
楊老師說是從1000多個火柴盒選出來的 ....


這一區的火柴盒很特別 ,
居然看到 "哥吉拉 ", 哈!

黑美人大酒家的前身是台北最早的咖啡廳 ,
後來才成為很有名的風月場所。
位於延平北路 / 南京西路口 ,
列為古蹟建築 ,
現在又轉型為古蹟咖啡館。

以前連火柴盒都有印國旗呢!
那是紀念什麼中非帝國總理訪台的紀念小物 ,
現在這個國家還不知道還在不在 ,
而且已經沒有邦交了....


嗯.... 現在還有的商品.... 哈!
我不清楚新樂園 , 長壽煙一定有!!!


時髦的俱樂部 ....


故宮也有火柴盒 ?!!!


楊老師說那時有報禁 ,
報紙內容不時就被抽查、換掉 ,
而且報紙還分北、 中、南 ,
所以商家喜歡用火柴盒當廣告


台灣第一個拿到世界冠軍金龍少棒隊 ,
連火柴盒也有慶賀產品 ,
那個年代真是充滿愛國向心力啊!!!

想到前陣子的世大運 ,
台灣年輕運動員的表現也是
給予烏煙瘴氣的台灣一股清新的活力!!!


電影上映也有火柴盒喔!!!
真有趣!!!



最後上頂樓遠眺淡水河 ,
陳館長以牆面上台灣家庭圍爐壁畫來歡迎大家 ,
是她特地跟畫家買下版權的。
我也請訪客幫我拍拍到此一遊紀念一下 ....



隔壁的閩南建築群已經劃為文化保留區 ,
這次沒時間去參觀 ,
只有經過騎樓時看到開了許多文創館。


結束了一個開心的下午 ,
順便去 "曾拌麵" 開的迪化門市帶了伴手禮回家吃看看 ,
連隔壁的中藥舖的毛小孩也很熱情地跟觀光客打招呼 ....


*************************************************************************


楊老師說大家如果看到磨石子 ,
可以拍照寄到博物館的信箱 ,
策展團隊會弄成幻燈片檔案播放....

結果我看到我家老公寓的樓梯數字 ,
那.... 不就是磨石子嗎?  哈!
以後經過時會特別有感覺了。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 百老匯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

(網路照片)

2017.8.23
自從多年前看完 Lion King 之後 ,
好像沒有什麼音樂劇能吸引我 ,
當看到 Chicago The Musical 20週年紀念版世界巡迴
即將來台北演出的消息 ,
我馬上感到一陣振奮 ,
年輕時聽到改編電影中的音樂非常驚豔 ....

(網路照片)

2002年的電影 ,
我不太記得劇情了 ,
但是凱薩琳‧麗塔瓊斯演的大姐頭 ,
性感的辣勁讓我印象很深刻 ,
還有一幕在監獄中女囚熱舞場面很酷 ,
就現代話語就是女力噴發 ,
視效畫面也超棒的。

(網路照片)

我也忘了電影中還有另外兩位靈魂人物 ,
原來是男神理查基爾和女神芮妮齊薇格 ,
影帝影后們能演能唱能跳 ,
才華非凡 ,
我覺得比起去年很夯的《La La Land 》的小清新更有看頭。


當年得到 6 項奧斯卡獎 ,
包括最佳影片、 女配角和美術設計等等 ,
可惜原創歌曲沒拿到 ....


1975年首演的音樂劇 ,
則拿到 6 項東尼大獎 ,
葛萊美最佳音樂劇專輯大賞 ,
也是紐約百老匯演出最長壽的美國原創音樂劇。


很久沒有晚上出門看表演了 ,
家政婦規律的起居日子和台北夜生活很脫節 ,
國父紀念館那一帶曾是我以前上班時必經之地 ,
那天卻有著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
延宕多年的巨蛋建案 , 
黑壓壓、沉重地遮住了一大半的天空和視野 ,
使得國父紀念館也黯淡起來 ,
地下室開了一家很大的餐廳 ,
不知觀光業蕭條時 , 生意如何 ....



節目介紹寫說 ,
「這是根據1920年代、美國一樁真實殺人奇案改編 ,
幽默諷刺性感的方式 ,
探討最具爭議性和話題性的
娛樂圈媒體司法界的故事。」


音樂劇缺乏電影的美術性和攝影剪接 ,
舞台很單純 ,
爵士樂隊在正後方沿著階梯上去 ,
兩端布簾各有一梯子讓主角攀在上面表演 ,
其他簡單道具如椅子而已 ,
這樣反而可以更突顯表演者的實力


和我之前看的百老匯很不同 ,
因為就像一齣在酒店演出的歌舞秀 ,
幾位主要演員看起來雖已不若海報上的青春美艷 ,
但是薑是老的辣 , 風韻十足 ,
很佩服她們渾身解數、 完全展現的舞姿和唱功 ,
體力驚人。

大致的劇情是 ~
夢想當歌星的蘿西 Roxie 殺了外遇男友 ,
在監獄裡遇到另一位夜總會歌星薇瑪 Velma ,
Velma 透過女獄中的老大介紹律師比利‧弗林 Billy,
Billy 生性貪婪 ,
收取巨額的打官司費用 ,
他跟 Velma 保證不只讓她無罪開釋 ,
而且可以重回舞台 ,
原來他都是利用媒體炒作混淆陪審團和法院判決。


本來 Velma 已做好開庭前的準備 ,
卻殺出 Roxie 的案子 ,
Billy 在媒體前把 Roxie 包裝成身世可憐的女子 ,
讓她成為報紙的頭條明星 ,
讓 Velma氣憤不平 。


但是深思熟慮之後 ,
她決定說服 Roxie 和她合作 ,
出獄後可以藉著話題人物來一起表演 。
事成後雙姝果然成為媒體追逐的寵兒 ,
也讓她們的演藝事業造成轟動。

(網路照片)

一開場是 Velma 載歌載舞地唱 " All That Jazz " ,
旋律讓我印象很深的爵士天堂 ~
I'm gonna rouge my knees
And roll my stocking down
And all that Jazz
我要舞到筋疲力盡
我要舞到衣衫退盡
都為爵士天堂

We're gonna bunny hug
I bought some aspirin
Down at United Drug
I case you shake apart
And what a brand new start
To do that --- Jazz
抓緊我貼身熱舞
我買了阿斯匹靈
就在樓下藥房
就怕你散了骨頭
一切都得重新來過
就在那.... 爵士天堂


(網路照片)

我也很喜歡音樂劇版的
Velma 與女囚們合唱的 " Cell Block Tango " ,
她們一邊述說入獄的經過 ,
譴責害她們犯下謀殺罪的渣男 ,
雖然有的只是有著討人厭的小習慣 ,
老是躺在沙發不停地嚼著口香糖、發出"泡" 的噪音 ,
Velma 則是抓到老公和妹妹的姦情 ,
於是在 " 沒有意識 " 的情況下殺了兩人。


然後合體高唱~  
He only had himself to blame
If you'd have been there
If you'd have seen it
I betcha you would have done the same
那些男人罪有應得 ,
如果是妳, 也會這麼做。
這首監獄探戈極具黑色幽默

(網路照片)

還有一首是 Roxie 、 Billy 和八卦記者們合唱的
"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 " 也好精采 ,
記者們採訪 Roxie 有關她的背景和犯案經過 ,
律師 Billy 要 Roxie 坐在他的腿上當小木偶 ,
兩人合演傀儡戲和記者們一搭一唱 ,
Roxie 原本的歌聲帶點嗲聲嬌嗔的性感音色 ,
在這場戲變成扁扁的滑稽卡通腔調 ,
還要有木偶的肢體動作 ....


記者問她的出身 ,
律師編了一套謊言 , 
描述 Roxie 原本是在修道院裡長大的良家婦女 ,
後來認識她的先生就一起私奔。

記者再問為什麼要殺她男友 ,
她說因為她要跟他分手 , 他很生氣 ,
他從抽屜裡拿出丈夫給她防衛用的手槍 ,
她跟記者們強調是
" 我們是同時去搶那把手槍!!! "

All I'd say is
though my choo-choo jumped the track
I'd give my life to bring him back
stay away from Jazz and liquor
And the men who play for fun
That's thought that came upon me
when we both reached for the gun !
我覺得很害怕 , 很後悔 ,
如果能讓他復活 , 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
我要遠離糜爛的爵士樂和酒精 ,
還有玩弄我的男人們 ,
這個念頭進入我的腦中 ,
當我們同時去搶那把手槍時 !
Roxie 照著律師的腳本演出 ,
那句話成為媒體下的大標題 ,
讓她從殺人犯轉成黑暗社會裡可憐的女孩 ,
而且還捏照懷孕的新聞,
贏得眾人的同情與關注。


Roxie 的丈夫 Amos 是一位懦弱的老實人 ,
很愛 Roxie 卻被她背叛和利用 ,
他甚至以為她懷了他的孩子 ,
要籌錢幫她付律師費用 ,
當他終於知道 Roxie 劈腿後 ,
唱了一首他的主題曲 " Mister Cellophane ",
連樂團指揮先生都不跟這位透明先生擊掌 ,
他很哀戚地唱畢 , 
觀眾們還是熱烈地給予他同情的掌聲....
Mister Cellophane
Should have been my name
'cause you can look right through me
walk right by me
And never know I'm here
他嘆息自己的名字就叫透明先生 ,
即使睡在身旁 7 年的 Roxie 依舊沒感覺他的存在 ....


最後 Roxie 和 Velma 兩位殺夫女豪出獄 ,
合體表演 " Nowadays " + " All that Jazz ",
在結尾的時候 ,
兩人說 ~
謝謝你們相信我們的清白 ,
尤其是在這個大家已經不相信
美國的信仰和價值的時代 !

好幽默的 ending !
大家都很有感地笑了出來。
我不知道是不是新加上去的台詞 ,
不過與川普上台後的國際氛圍非常契合 ,
甚至對八卦媒體亂象和司法貪污的諷刺 ,
都能與現代社會連結上 ,
真是一齣經典不退流行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