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2018.5.5

當看到這齣戲的演出訊息時 ,
我早早就買票了 ....


首先我看過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如果兒童劇團的戲 ,
卻沒有看過孕育這些劇團的搖籃~ 蘭陵劇坊的作品 ....

第二是剛好看了金士傑在電視劇《深夜食堂》華語版中 ,
飾演一位脾氣古怪、 難伺候的癱瘓老醫生 ,
被他的演技吸引到了....

第三是因為戲名《演員實驗教室》
看起來應該會很瘋狂、很爆笑吧?!
沒想到 .... 完全不是我想像的畫面。

( 網路照片 )

蘭陵劇坊 (1980~1991)的前身是耕莘實驗劇場 ,
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場 ,
1977年開始醞釀 ,
1980年正式創立。


核心人物的吳靜吉博士 ,
以前我在修心理學時知道這位心理學家 ,
但是不知道他還搞劇團 ,
這斜槓的領域有些大了吧?

原來他在美國教書時 ,
因為喜好戲劇 ,
曾參與紐約頗具實驗性的 LAMAMA劇團 ,
累積戲劇和組團的經驗 ,
回台後成立耕莘實驗劇團 ,
後來又和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李天柱等人
將團名改成蘭陵劇坊 ,
由吳博士擔任藝術指導 ,
金士傑為創團團長


這次再號召老蘭陵人一起演出 ,
也是為了慶賀吳博士80大壽 ,
原來《演員實驗教室》是一齣老戲新編集體創作 ,
演的是每個人的人生故事 ,
吳博士寫道~
生活就是實驗 ,
演員在訓練的過程 , 甚至在台上的表演都是實驗。


金士傑則提到吳博士很另類的教學方式 ~

上課很慵懶 , 不積極 , 愛聊天 ,
又不談演技 , 只教我們 relax ....


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的吳博士 ,
教育心理學創造力結合在一起 ,
讓學子在年少時期接觸藝術 ,
透過戲劇表演了解自我 ,
成為一生的養分。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當初包括李國修在內的20~30歲演員們 ,
經歷了35年後 , 每個人又有了新故事、新感觸 ,
而李國修 .... 可能也會回來看看老夥伴們演戲吧 ?!....


有的是獨角戲 ,
有的則是 2~3人合演 ,
有的是全體團員一起參與 ,
坐在舞台旁以聲或踏腳方式製造聲效氣氛 ....

有的人是演當初進入蘭陵的淵源 ,
有的人是演報考蘭陵時被提問的怪怪考題 ,
( 例如:我最難忘的一件事 ....)
有的人則是演蘭陵經驗對其人生的影響 .....

藉由每個人不同的回憶拼湊 ,
由導演金士傑整合出一齣 " 老蘭陵新故事 "


沒有華麗的舞台佈景和聲光效果 ,
靠的是他們硬底子的演技 ,
帶來戲劇最原始的感動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吳博士寫說 ,
金士傑結合演員訓練個人的生命故事 ,
以一個技巧帶出一段故事。


一開場就看到金士傑被團員們簇擁著 ,
只見他全身放鬆往後倒下 ,
其他人將他接住並抬起來 。
還未進入狀況的我 ,
奇怪這是一齣歌舞劇嗎?

之後每隔幾段故事 ,
中間都會穿插一小段類似的肢體"運動"表演 ,
我這門外漢就猜想那大概是劇團的基本訓練吧?!


後來看到節目小折子中的場次表 ,
才知道那些訓練的專業名稱 ,
包括開場的 " 信任練習 " ,
還有 " 原始吶喊 "" 鏡子練習 "
" 人行道移動 " 和 " 魚群移動 "


這些訓練除了讓他們從內在進行深度探索 ,
腦力和創造力的激盪 ,
提高專注的集中力 ,
並培養出團隊的節奏和默契 ,
要成為一位舞台劇演員 ,
所受的訓練真不簡單啊!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接下來由金士傑率先來一段感性的開場白、引言 ,
從蘭陵30到40之間 ,
他的人生也起了很大的變化 ~
從不講究物質享受的藝術家 ,
變成愛講故事的奶爸 ....

為了各種演出邀約 , 說穿了, 也是為了生存 ,
他在海峽兩岸當起空中飛人 ,
常碰到讓他忐忑不安的亂流 ,
心中最牽掛的 ,  除了家中的老小 ,
就是那群當年一起走過來的梁山好漢 ,
他寫道~
大家不約而同的鬆了、疏了、起皺紋了、 下垂了 ....
陌生的日見衰老的皮層底下 , 
流淌著我們彼此熟悉的熱血 ,
每個人口袋裡那張身分證「籍貫」欄填寫的 ,
仍是「舞台」二字。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記得有許多段子讓我印象深刻 ....


綽號土司 ( 王仁里 ) 的演員 ,
表演他童年最難忘的事 ,
現在遁入幕後成為導演的他 ,
許多豐富的肢體語言都看得出
他曾是位厲害的默劇演員 ....

因為錯過了上學的巴士 ,
慌張之餘卻又尿急失禁 ,  
走到沙灘一邊洗尿溼的褲子一邊玩海浪 ,
結果褲子被沖走 ....
有點悲慘卻又讓我忍俊不禁的回憶。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仍活躍於影視圈的游安順 ,
他也演了一段童年往事 ,
剛好那陣子老媽在看那齣播了300多集的本土劇 ,
他也在裡面演了老爸爸的角色 ;
很驚訝看到他在舞台上宛如少年仔的靈活身手 ,
劇校出身的他 ,
還是很會翻跟斗 ....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另一位演而優則導的鄧子 ( 鄧安寧 ) ,
表演他的幽室恐懼症 ,
先是自嘲在蘭陵時年輕的他也有著烏溜溜的頭髮 ,
然後說道他很害怕待在沒有窗戶的密閉空間中 ,
鄧導指揮著團員們跟他一起演出在機艙內面對亂流的驚恐 ,
還有多年前他遭逢一場大手術時的恐慌 ,
他們只有椅子當道具 ,
就能演出空間感窒息感


團員中趙自強很搶戲 ,
不是在後座搖晃鬼叫 ,
就是戴著白手套蹲在鄧導腳下 ,
以分叉的手勢演出導尿管 ,
明明是手術台上生死一線間的悲傷場景 ,
卻也讓人感到啼笑皆非的荒謬喜感。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有的人講蘭陵經驗對他們的影響 ,
綽號烏龜 ( 黃哲斌 ) 的演員 ,
小時候是個一哭鬧就口吃的人 ,
長大後依舊用開玩笑方式來掩飾內向不安 。

那一年家裡發生大火災 ,
他剛好在報紙看到蘭陵招考新進人員的廣告 ,
因為想逃離家中的氣氛 ,  
並且感到好奇就去參加考試 ,
開始了一段貧窮快樂的劇團生涯。

在訓練期間 , 和一位女學員被分為一組 ,
兩人害羞地眼對眼練戲 ....
後來這位女學員就成了他的老婆


之後轉行當記者
因為有了演戲的經驗 ,
跑社會新聞很有幫助 ,
只要按下一個按鈕 , 
他就可以跟不同對象攀談 , 不論是警察或罪犯 ,
再按下另一個按鈕 ,
又變成丈夫、 爸爸的角色 ,
一人分飾多角 , 遊刃有餘。


綽號阿多 (柯清心) 的故事《 蓋子 》也很有意思 ,
年輕時一直演不好發怒的母親角色 ,
被導演說她的 "蓋子" 還沒打開 ,
沒想到當了30多年劇場逃兵 ,
專職在翻譯媽媽角色 ,
有一天 , 卻因為兒子的一張爆表的電話帳單 ,
瞬間就把她的 "蓋子" 給掀開了....

哈! 真是人生如戲 , 戲如人生 !


另一位人生經歷也很跳 tone 的演員馬達 ( 陳芑旂 ) ,
食品營養系、 跳舞、 演戲、 教舞蹈、 教英文 ,
現在擔任學校主任 ....

在職場上不斷變換角色 ,
卻搞不定家裡的大老爺 ,
婚姻生活讓她有窒息的感覺 ,
蘭陵的訓練讓她成為練氣大師 ,
她表演想發洩情緒時在舞台上狂奔大叫 ,
不知現實生活她是不是真的用過 ....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有幾個段子是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 ,
我覺得要把內心深層的東西挖出來是最難的事 ....


趙自強演他和祖父母的故事 ,
他從小就愛躺在祖母圓圓的肚皮上聽故事 ,
觀眾們大概都會聯想到他的祖母就是水果奶奶的原型吧~

祖父是從大陸隨國軍遷台的將軍 ,
在祖母去世後 , 想再娶卻遭家人反對 ,
他說到了自己現在的年紀 ,
終於能夠瞭解老人家心中的孤單了。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知名的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和演員楊麗音 ,
說的故事都是有關與父親之間的衝突 ,
前者還與女兒、兒子同台 ,
他們反過來飾演她的父母親 ,
有一種反差的趣味和傳承的意味。


我覺得舞台上的楊麗音比起電視裡還可愛 ,
她用椅子玩了各種聯想 ,
不愧是金鐘獎影后。

原來她小時候最愛看歌仔戲野台戲 ,
長大後曾加入葉青歌仔戲團 ,
對她的印象就是一臉開朗的笑容 ,
沒想到有一段悲傷的翹家回憶


還有一位綽號馬修 ( 邱俊龍 ) 的演員 ,
他的段子是小時候跟著母親躲債跑路搬家的故事 ,
雖然童年過得很不安定 ,
學業也無法完成 ,
但是參加了少年劇場 ,
我想應該能讓他成長茁壯 ,
找到家的溫暖和支持吧 ,
之後的發展很不錯 ,
還擔任過博客來總編輯 ,
他寫道~
教我明白恐懼 , 遂不致恐慌。
讓我處世認真 , 卻不必當真。
容我學會等待 , 而不會期待。
我當隨遇適從 , 但永不服從。


而讓我最感動的段子是
剪了一頭犀利短髮的王耿瑜《母親的相簿》,
她說話不急不徐 , 娓娓道來 ....

原本唸輔大德文系的她 ,
當年因為在南海藝術館看了《演員實驗教室》非常興奮 ,
後來陪輔大話劇社的朋友去蘭陵面試 ,
她的人生就開始踏進戲劇 ,
第二年決定降轉文化大學影劇系 ,
隨著楊德昌、侯孝賢、王小隸等大導演拍攝電影 ,
也擔任電影監製、 影展策劃 。

當年對於改變跑道的事 ,
母親並沒有反對或說什麼。

熱愛攝影的她 ,
在母親去世後 , 自然是整理母親相簿的人 ,
發現相簿裡有母親寫的留言 ,
她將擔心放在心中 ,
鼓勵女兒繼續加油、做喜歡的事 ,
沒想到生前說不出口的話 ,
死後卻藉著相簿傳達給她 ....


看完演出 ,
覺得像是經歷一齣齣生命故事的洗禮 ,
心靈很充實 。

整理心得的過程 ,
越能體會到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閉塞年代 ,
吳博士創立的蘭陵劇坊
提供一個開發年輕人創作潛能的地方 ,
並能讓他們因而認識自己、增加自信 ,
成為後來發展各行各業的力量。


一齣好戲 , 只上台演出四場 ,
既可惜又珍貴 ,
很特別的生日禮物和同學會 ,
期待再見蘭陵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