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9日 星期六

◎ 表演工作坊~ 蕭煌奇之" 遇見自己 "

( 照片來源:表演工作坊 FB 粉絲頁 )

2019.8.25

再度吸引我去看表演工作坊的戲是因為
得知金曲歌王蕭煌奇要演舞台劇的消息 ,
以他的自傳發展出來的戲碼 ~ " 遇見自己 " ,
我立馬買了國家戲劇院的票 。

雖然我只聽過他幾首成名曲和創作 ,
不過常常陪老媽看到他參與的老歌節目 ,
覺得他歌聲很棒又很幽默 ,
能唱又能主持 ,
一點都不因視障而自我限制 。

後來看節目簡介 , 
原來他和表演工作坊在2018年就已經合作過 " 台北男女 " ,
他在裡面是擔任唱書人 ,
在片段與片段之間演唱 。

導演丁乃箏寫道有一次搭機 , 
隔壁剛好就是這位歌王 ,
兩人相談甚歡 , 而有了合作的契機 。

( 網路照片 )

我預期蕭煌奇應該只是負責唱歌或在旁邊說書的角色 ,
看完 " 遇見自己 " 的演出非常驚喜 ,
覺得處女作 " 台北男女 " 大概只是讓他暖身熟悉一下 ,
這次真的得下海演出 ,
而且分飾多角

他自己也沒想到會接到那麼厚厚一大本的點字劇本 ,
連作夢都夢到在背劇本 ,
不僅要像唱歌般把台詞內化到自然地說出來 ,
還要知道對戲演員的台詞和走位 ,
最害怕編導臨時要改劇本。

後來我也讀了他的自傳 " 我看見音符的顏色 " ,
裡面提到他小三轉學到啟明學校學點字的過程 ,
那是以注音符號為基礎的中文點字 ,
我才明白劇中有段情節描述盲人遇到被要求簽名時的窘境 ,
因為他們沒有學過中文字書寫。

( 照片來源 : 蕭煌奇臉書粉絲頁 )

不過小時候還是弱視到高一才全盲的蕭煌奇
不知是否還記得多少國字 ?
畢竟他經常在粉絲頁發文和互動 ,
而且也會幫歌迷在CD盒上簽名 ,
覺得他很神奇。

" 遇見自己 " 是由蕭煌奇以 Ricky Show 的英文演唱開場 ,
渾厚的美聲氣勢驚人 ,
讓我聯想到義大利的盲人歌手波伽利 ....

我第一次聽到他演唱英文歌 ,
沒想到還會唱古典聲樂 。
在自傳中有提到在啟明學校音樂課老師就是教聲樂 ,
後來還介紹蕭煌奇認識一位美國音樂家 ,
教導喜歡流行樂的他許多專業的音樂知識 ,
奠定他後來創作和演唱的功力。

( 網路照片 )

由其他演員來詮釋主角 ~ 蕭小奇的成長故事 ,
一出生就看不見 ,
母親做水泥工、 辛苦存錢 ,
讓 4 歲的蕭弟弟動手術 ,
才獲得些微的視力 ,
總是在外七逃、賭博的父親在他成長階段總是缺席 ,
但是母親阿嬤對他付出更多的關愛。

他算是 " 盲人中的明眼人 "  ,
在啟明學校裡很會照顧其他同學 ,
成了孩子王 ,
住校期間和大家情同家人 ,
直到高一又因為玩電動傷眼力而失明。

編導的切入點很有創意 ,
讓蕭煌奇分飾他人生中的貴人們~
秀場主持人 Ricky街頭藝人柔道教練現在的蕭小奇 ,
來 " 遇見 " 各個階段的 " 自己 " ,
見證每一段的喜怒哀樂 ,
也讓他反芻那些心路歷程 ,
思考如果人生能夠重來 ,
珍惜僅有的一丁點光明 ,
他的人生會有多大的不同呢?

雖然蕭煌奇的肢體動作沒辦法像其他演員那樣靈活 ,
但是多變化的聲音表情豐富了舞台 ,
聽力彌補了視力的缺陷 ,
模仿收音機裡的賣藥廣告、布袋戲裡的著名角色等等都難不倒他 ,
帶來不少笑果 ,
他跟導演說希望這齣戲是「幽默、感人、顛覆對盲人的印象」

( 照片來源:表演工作坊 FB 粉絲頁 )

我很好奇他的出道歷程 ,
故事要從小小奇說起 ~~~
生長在傳統市場播放的台語歌環境中 ,
他會用收音機錄自己說話或唱歌的卡帶來自娛 ,
還說服媽媽買台卡拉OK伴唱機 ,
發行專輯送給親友聽 ,
從小就已經展現製作專輯和演唱的企圖心。

到了國中接觸的音樂更廣 ,
包括學吉他、鼔、薩克斯風和唱民歌 ,
也開始參加歌唱比賽 ,
名次大多不是第一就第二 ,
讓他成了學校風雲人物。

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 ,
還去地下道當街頭藝人小酒館駐唱婚喪場演唱賺零用錢 ,
使他提早社會化 , 比同儕更懂得人情世故 ,
直到高中才自覺到
在那種免不了菸酒應酬環境的走唱生涯雖然好賺 ,
但絕不是他想要的音樂之路。

高中時期除了跟著洋老師學流行音樂 ,
也到民歌餐廳應徵駐唱 ,
還和同學組了台灣第一個視障人士的流行音樂樂團 ,
主唱兼團長 ,
團長要負責行政和對外發言等工作 ,
雖然較累但多了不同的歷練和經驗 ,
也比別人受矚目。

後來他開始參加文建會辦的詞曲創作比賽 ,
好幾屆都得到不錯的獎項 ,
開始有唱片公司老闆如角頭音樂來找他寫歌 ,
2002年出個人專輯 。

2007年因為選秀歌手翻唱他的「你是我的眼」,
那是寫給他過世阿嬤的歌 ,
從此走紅於流行樂壇 ,
創作量維持在國語、台語專輯輪流發行 ,
並拿到四屆金曲獎台語歌王的紀錄。


他的自傳附的CD中有一首創作 ,
我覺得很貼切地描寫他的音樂之路 ~



有一幕劇情特別精采 ,
是講他和全方位樂團的故事 ,
那是一段熱血青春的歲月 ,
錢賺得很血汗但是唱得很開心。

( 照片來源:表演工作坊 FB 粉絲頁 )

每次出團時 , 搬樂器便是一項大任務 ,
從公寓五樓開始搬 ,
他們親力親為 , 不想麻煩別人 ,
弱視的團員走前面 ,
後面的團員就一手拿樂器、一手搭著前面的人的肩膀 ,
像螞蟻般慢慢前進。

他們應邀到各地監獄、學校、社區、軍營
和一些商業場合演唱 ,
也曾出國到日本、中國、美國和歐洲表演。

前法務部長廖正豪先生請他們到監獄以音樂
爲受刑犯進行心靈改革 ,
用他們不被視障阻礙的正面能量 ,
來鼓勵監獄裡的囚犯。

到國外演出讓他們增加國際 " 視野 ",
不過也遇到不少凸槌的狀況 ,
有時是被開超低價 ,
有時是被當背景音樂演奏而已 ,
有時是住宿環境非常糟糕 ,
有時是臨時取消演出、拿不到酬勞 ,
或是登機後卻因安全考量被請下機 ....等等。

如果不是因為熱愛音樂 ,
還真會對那些糟糕的境遇感到挫敗。

劇中還是以詼諧嘲諷的方式來表現 ,
蕭煌奇一邊唱著 " 蝦米隆毋驚 , 齁~~~ 向前走! " ,
一邊改歌詞成三字經國罵 ,
讓觀眾都笑著拍手叫好。

不過幾年下來 ,
團員們還是不得不向生活壓力低頭 ,
紛紛退團去當按摩師或其他工作 ,
讓蕭煌奇雖失望也無可奈何 ,
現在他和幾位仍有碰觸音樂的好手還是會不時合作 。

舞台劇裡面就有另一位視障音樂家~ 薩克斯風手張林峯 ,
不僅苦讀考上輔大音樂系 ,
並以第一名畢業 , 並發行個人演奏專輯和參加跨界表演。

他在劇中戴上長長捲捲的假髮 ,
名叫 Kenny J ,
與名薩克斯風家 Kenny G 一字之差 ,
非常幽默。

( 照片來源 : 蕭煌奇臉書粉絲頁 )

劇中也有一段是描述他受柔道訓練的故事 ,
他演的是柔道教練 。

後來我讀自傳時 ,
最感動的部分不是他出國比賽還得到殘障奧運不錯的名次 ,
而是他苦練的過程領悟 ,
他說盲人學習柔道比明眼人的優勢是在
擁有對手身體律動敏感度 ,
他很感謝教練帶著他到各道館去 " 踢館 ",
日積月累的訓練才能加強技巧和敏銳。

不過經過受傷復健後無法回復到最佳狀態 ,
也了解國外人高馬大的選手實力 ,
他認真思考 "柔道" "音樂" 這兩條路 ,
決定將前者當作嗜好和鍛鍊心性的方式 ,
從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分寸品德修養 ,
後者則是要努力的志業。



劇中也演出蕭小奇那段刻苦銘心的初戀 ,
異性緣很不錯的他 ,
到現在感情世界似乎只是在八卦緋聞中的傳說 ....

自傳中提到了一些擦肩而過的情愫 ,
他總是想得很多而無疾而終 ~
 " 我能給她什麼?"
 " 我能照顧她嗎?"
怕傷到對方 , 也怕傷到自己。

舞台劇裡他唱著經典民歌 " 恰似你的溫柔 " ~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
難以開口道再見
就讓一切走遠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卻都沒有哭泣
讓它淡淡的來
讓它好好的去

到如今年復一年  我不能停止懷念  懷念你懷念從前
但願那海風再起  只為那浪花的手  恰似你的溫柔

一首我們那個年代朗朗上口的歌 ,
居然有年輕的粉絲問那是什麼歌 ,
真的是世代橫溝。

他的情感故事也讓我想到
他爲黃小琥創作的夯曲 " 沒那麼簡單 " ,
姚若龍的詞讓我很有共鳴 ....




後來我也在他的一張專輯裡聽到很驚艷的非主打歌曲~ " 國民學校 ",
金曲作詞人武雄的詞 ,
非關愛情 , 非關音樂人的心聲 ,
而是對社會現象的反諷 ,
蕭煌奇對不同題材的譜曲都拿捏得恰如其分。

( 照片來源 : 蕭煌奇臉書粉絲頁 )

這是他們第一次合作的歌曲 ,
我讀到一篇訪問是武雄談他眼中的蕭煌奇 ,
他說蕭是一位很有正面能量的人 ,
即使視障讓他創作音樂的過程走得特別辛苦 ,
歌詞都要用電腦轉換成點字模式 ,
錄音時一邊唱 , 手則一邊摸著歌詞卡 ,
他還是抱著 " 別人做得到我也能做到 " 的賭氣來完成 ,
相當樂觀進取。

自傳裡提到人生中最黯黑的階段 ,
應該是再次失去視力的打擊 ,
各種負面的情緒讓他瀕臨爆炸 ,
那時是師友的關愛和音樂的慰藉 ,
讓他漸漸走出絕望的谷底。

覺得知名創作歌手陳昇為他的自傳寫的序文很棒 ~
" 我老覺得他不但看得見你 , 而且一直看到人的心裡去 ...."

" 煌奇當然不只是一個朋友 , 他更像是一種啟示 ....
跌倒了要自己爬起來的啟示 ,
一種生命是曼妙芬芳沒有權利抱怨的啟示。"

" 我在明亮裡學到的 ,
還沒有煌奇在黑暗裡悟出的多 .... "

讀完自傳 , 我也覺得自己受到鼓舞了。

記得" 遇見自己 " 最後一幕
我透過望眼鏡看到摘下墨鏡的他 ,
眼睛是泛紅的 ,
不知是台上燈光的關係 ,
還是情緒激動的緣故 ....

劇中還有一位演員李辰翔 ,
分飾蕭父 / 小Kenny / 警察 / 日本廠商 / 空少 / 醫生 / 來賓
誇張逗趣的表演讓我捧腹大笑 ,
期待他在 9 月又要登上國家戲劇院表演經典相聲了!


參考資料 : 
盲眼歌手蕭煌奇的故事   我看見音符的顏色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 那些書教我的事 15


" 如果每個人的一生是一個登山包 ,
我的這個登山包無論再輕便也要帶著不幸

創作裡面必須具備思考 ,
思考的成分裡勢必會有好的和不好的....
如果今天要寫一首撕心裂肺的歌 ,
我不能花費長時間回想那些感覺 ,
要能夠直接拿出來 ,
或許創作人的背包裡都有不幸 ,
這大概就是種代價

比起平靜安逸 ,
我還是選擇能寫出好的作品。"

( 摘自聯合報500輯質青時代 / 楊偉成 / 作詞人葛大為: 越是會運用文字的人 , 越不該運用文字去嘲弄別人 )
攝於1999.5.2 宜蘭松蘿湖



" 如果你現在處在25歲左右的階段 ,
就好好享受當下的過程吧。

回想那個時候的我 , 不會太喜歡聽別人講一堆建議的 ,
似乎也不會過度擔心五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我以前完全不覺得年輕就是本錢 ,
現在才發現如果越早意識到這是事實 ,
那你擁有的資源和時間真的會比別人多 ....

後來才知道 , 等了十年之後才去做想要做的事 ,
或許比較累一點、可能要經營更久。"

" 但一個人未來的樣子 , 必須透過現在自然地養成 ,
如果我那時候聽取別人的建議做了某件事 , 或許我也不會是現在的我。

我想要活出心目中的模樣一路上沒什麼改變 ,
可是我無法跳過任何一段焦慮甚至不安的過程 ,
必須經歷那一切 , 才有辦法來到現在。"

( 摘自聯合報500輯質青時代 / 楊偉成 / 作家 Peter Su:想做的事情正確與否 , 和別人如何認定沒有太大的關係 )
攝於 1990.11.22 美國加州迪斯奈樂園



" 二十世紀爆發過三次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
分別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又稱西班牙流感) ,
1958年的流感大流行(又稱亞洲流感) ,
以及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又稱香港流感)。"

" 愛德華 ·孟克「躬逢其盛」遇到了西班牙流感大流行 ....
當時五十六歲的孟克自己 , 還在1919年初染上了這個症狀嚴重、死亡率特高的西班牙流感。
他大難不死 , 身體稍稍恢復之後 , 就又拾起畫具 , 創造出許多新的作品。"

" 眾生碌碌 , 萬古如長夜 ,
少數才智之士時而展現的智慧、知識與創意之光 ,
恰如照亮夜空的星辰 , 不因人間瘟疫肆虐而稍歇。
並不是因為這些人擁有比別人更強的體質或更大的膽子 , 所以不懼疫病的侵襲 ,
而是因為他們擁有比別人更高的目標與更美的夢想 ,
全心燃燒自己的熱情 ,
以至於無暇煩憂疫病之危生命之倏忽即逝
人能至此,可說沒有虛度一生了。"

( 摘自聯合報繽紛版 /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 / 瘟疫中的群星閃耀 )
攝於2011.4 蒙娜麗莎會說話展 / 姪子玩電繪描圖之作



" 雜誌時代的見證 ,
以前看外國雜誌可能看不懂 ,
但成為我們那時排版、美學、拍攝風格的啟蒙。"

" 我覺得實體雜誌總會成功灌輸你看一些本來不在意、沒興趣的題目....

傅統的媒體進入新媒體 , 依賴社交媒體作發放的管道後 ,
題目會以演算法派送到讀者面前 ,
可以說把主動權交給了讀者的慣性喜好決定.... "

" 久而久之 , 很多媒體都只會集中做點閱率最高的題目 ,
專題的題目開始缺少原創性 ,
因為只靠轉發網民影片也一樣有效果 ,
用那幾條公式也能命中大量點閱率。"

" 現在面對資源短缺 , 仍有不少努力堅持做專題報導的新舊媒體 ,
真讓人敬佩總編和老闆的心臟。"

" 每幾年翻一次舊雜誌 , 我有近藤麻理惠所說的怦然心跳感 ,
但人生和空間都有限 ,
還是把它們都捐去做衛生紙好了(香港開了一家以回收紙做衛生紙的工廠了!)。"

" 從舊媒體進化成新媒體也有很大的好處 ,
做雜誌的過程本來就狂印草稿 ,
而那些良莠不齊的雜誌不用再浪費紙張印出來 ,
減少樹木犧牲 , 也是功德無量。"

( 摘自聯合報繽紛版 / 【青春名人堂】上田莉棋 / 那些我愛過的雜誌 )
網路圖片



" 每個人都是歷史記憶的產物 ,
雖然歷史的真相有太多的可疑 ,
但是只要能把發生在某片土地、某個社會或某個族群的某個版本的故事 ,
透過教育宣傳 , 成功跟個體連結在一起 ,
就會創造出集體認同 , 進而產生超越個體規格的 , 極大的愛憎情緒.... "

" 光榮的歷史記憶讓人自尊自信 ,
屈辱的歷史記憶讓人奮發圖強。
但更多時候 , 當人類的陰暗面或劣根性顯現 ,
光榮的過去則讓他們傲慢自大 , 無法平等待人;
屈辱的過去則讓他們偏狹、猜疑 , 充滿報復心理。"

" 歷史記憶像帳本一樣 , 非常好用....

所有煽動家、革命者或政客都了解 ,
寄生於每個個體的整體記憶、國族神話有多大能量。
他們策略性地去解釋它、強化它 ,
透過歷史元素區隔人民、分裂群眾 ,
非我族類 , 其心必異。
於是我們的善意與同理心只及於自己族群 ,
我們批判與嘲弄眼光 , 只留給不同陣營網民 ,
我們的正義與公平永遠充滿選擇性。"

" 更令人憂忡的是 ,
為了此刻的情緒與利益 , 歷史也可以被曲解、改寫、任意創造。"

" 處於今日媒體環境所形塑的生活空間 ,
就像處於迫蹙的牛角尖裡 ,
讓人們漸漸誤以為 , 沒有一次大衝突或大破壞 , 壓抑的憤懣就找不到宣洩出口。"

" 其實 , 我們的智慧與啟發知識與文明、還有種種靈感美好的想像 ,
也都來自歷史記憶。
一念之間 , 選擇什麼樣的態度與觀點 ,
去解讀、回應歷史記憶 , 也將決定我們是後世人類怎樣的歷史記憶。"

( 摘自聯合報名人堂 / 羅智成 / 牛角尖上胡思亂想 )
攝於2014.10.12 臺大醫院舊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