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到隔年3月是我的瘋電影期 ,
多看了幾部好電影 ,
也能預測一下金球獎、 奧斯卡等電影大獎的得獎名單 ,
讓平淡的家政婦生活吸取不少人生智慧和樂趣。
其中我喜歡 " 新居風暴 " 的劇本 ,
" 顛父人生 " 的德式幽默 ,
" 沉默 " 的攝影 ,
" 樂來越愛你 " 的音樂 ,
"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 " 的配樂和整體藝術表現 ,
而最有共鳴的則是 " 海邊的曼徹斯特 " 和 " 漫漫回家路 "。
剛好最有共鳴的兩部片都是在講面對自己的故事 ~
" 海 " 片是描述一個遭遇家庭變故的男子 ,
選擇遠離家鄉、 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 ,
直到收到最敬愛的大哥猝死的消息 ,
讓他不得不回到小鎮 ,
重新面對過去的傷痛
和與青春期姪子一起生活的難題。
" 漫 " 片改編自真人真事 ,
住在印度中部小村莊、 5 歲大的小男孩 ,
有一天跟著大哥搭車去離家較近的火車站工作 ,
因為愛睏就躺在車站的長椅上睡覺 ,
醒來後找不到哥哥 ,
卻誤搭了一列直達遙遠的加爾各答的空列車 ,
搞不清楚家鄉地名 , 語言又不通 ,
在大城市流浪了數月 ,
遇到善心人協助報警 ,
進入孤兒院安置後 , 又被一對澳洲夫婦領養 ,
長大後卻因為網路科技Google Earth的發明 ,
竟讓他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這部片精采的前半段歸功於
飾演男主角薩魯的小童星 Sunny Pawar ,
讓我很驚訝在那個治安和衛生狀況惡名昭彰、 貧富階級差異嚴重的國家 ,
卻有精靈般的小朋友 ,
被他那可愛的臉蛋、 晶瑩剔透的眼神、 稚氣的童音和自然的演技溶化了 ~~~
後半段的劇情 ,
聚焦在主角內心對於原生家庭和養父母之間的矛盾與煎熬 ,
撫養不同背景的養子們的辛苦與快樂 ,
還有主角徹夜網路搜尋引發與女友的爭吵 ,
最感人的部分莫過於養母對他敘述當初選擇領養的大愛心情。
可惜到了最後尋到家鄉和家人的劇情 ,
高潮的部分反而有點淡掉了,
不過在片尾加上故事本尊的照片 ,
透過 《60 分鐘》節目的安排 ,
在印度相見的養母與生母 ,
互相擁抱、感謝的畫面非常感人。
看完電影感動之餘 ,
但還是有很多疑問 :
● 電影改編與事實的出入成分到底有多少?
● 一個 5 歲孩童對童年的記憶可信度有多少?
● 小朋友流浪街頭的劇情是否應戲劇效果而誇大呢?
● 為什麼同樣是印度人卻完全聽不懂彼此的語言呢?
關於語言的疑問 ,
我在一篇影評中得到答案 ~~~
" 這是因為印度是個語言極度複雜的國家,境內有約1,600種以上的語言,即使只算有100萬以上使用者的語言,都有29種。薩魯在家鄉說的是北印度語(Hindi),而加爾各答的主要語言是孟加拉語,雖然都屬於印度-雅利安語系,但依然是兩種不同的語言。
印度的多語言現況,對教育與國內各方面的發展都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也因此,即使英國殖民已結束超過60年,印度父母若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跟其他地區或省分的人溝通,就必須要讓他學習英語。但是幅員廣大、貧富差距嚴重的印度,英語教育資源參差不齊,使得印度人雖然幾乎都會說英語,但濃重的口音卻常嚴重到使語意難以被辨認。"
( 摘自《漫漫回家路》:巨大地理與文化距離下的不懈追尋 by 賈培德)
讀到此 , 不得不慶幸身在台灣有統一的國語來普及教育 ,
也能在生活中從長輩那兒學習到閩南話。
不久我在書局看到電影原著 " 漫漫歸途 ",
薩魯的文筆相當好 ,
比影像有更多細微的情感描述 ,
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買書來看。
比影像有更多細微的情感描述 ,
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買書來看。
他之所以對童年在印度的記憶如此深刻 ,
是因為他強迫自己不能忘記 ,
雖然出身於窮困的單親貧民窟 ,
但是對母親和手足的親情讓他不想忘記他們 ,
尤其是他最崇拜的大哥 ,
走散的那一晩究竟發生什麼事 ,
雖然他知道把握當下生存的機會很重要 ,
但是疑問一直埋藏在心底、 縈繞不去。
電影對那段流浪的描述倒是沒有改編太多 ,
因為看到那麼小的孩子能夠隻身一人處在如此惡劣的環境 ,
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
原來薩魯從小和大哥在街頭討生活的歷練 ,
讓他比同年的小朋友多了一份直覺的機警和小聰明 ,
可以避開可能的危險和傷害 ,
再加上我覺得他有一顆早熟的自覺心 ,
知道活在當下和保留回憶是一樣重要。
改編幅度比較大的地方 ,
大概就是他的另一位被領養弟弟的狀況 ,
電影裡戲劇化地拉大了兩人條件和身心狀況的對比和衝突 ,
不過薩魯本尊也稍微寫到弟弟的原生家庭背景比較複雜 ,
從小還受過凌虐和創傷 ,
但是後來也漸漸走上正軌 ,
不要求任何領養條件的養父母實在很偉大。
書中提到原書封面的照片 ,
就是他剛到澳洲時 ,
在飛機上第一次嚐到巧克力的滋味 ,
仍捨不得吃完而拿在手上。
本尊的眼神比起電影那位萌童
多了一份不安、 防備但堅定而勇敢 ,
飛向遙遠的澳洲、 迎向未知的新生活。
回頭尋找家人原本是他個人很單純的心願 ,
但是沒想到被媒體報導出來 ,
會引起那麼大的注目 ....
但是他整理好混亂激動的心情後 ,
對一切奇蹟般的過程都抱著感恩的心 ,
希望對一直相信他還活著的母親、
對幫助過他的慈善機構能夠有所回饋 ,
透過分享 , 讓曾有類似經驗的家庭能夠重燃希望 ,
在印度失蹤兒童的例子實在太多 ,
申請領養的手續也非常麻煩 ,
薩魯算是非常幸運。
電影沒有提到他最後還利用臉書 ,
跟他從 google earth 找到的城市居民設的專頁做詢問和確認 ,
沒想到臉書除了是朋友之間的分享 ,
也能有特別的功用。
我雖然沒用過 google earth ,
不過曾經和老哥用 google map 搜尋過
台南阿公家和桃園老家的現況 ,
那種和童年回憶交織在一起的興奮或難過 ,
跟薩魯的心情很類似。
最近聽到家家唱的電影中文主題曲 " 還是想念 ",
Hush 的創作 , 非常好聽 ,
決定把心得整理出來 ,
分享好書、好電影和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