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秋高氣爽的好日子 ,利用星期四下午的 Happy Hour ,
到大稻埕半日遊。
自從跟陳老貓討教 " 租還 U-bike 步驟 "後,
到迪化街就方便多了 ~
先搭公車到林森/南京路口租車處 ,
沿著南京東路騎到迪化街 ,
右轉進入老街 ,
到歸綏街再右轉至歸綏公園還車。
回頭至迪化街找207號 ,
就來到這棟博物館新亮點了。
途中經過已拆除的圓環 ,
規劃成一個有歷史性的休憩廣場 ,
有傳統藝人雕像、 小小的噴泉並保留舊圓環防空蓄水池遺址 ,
雖然我覺得還不夠有特色 ,
不過讓這一區的市容明亮不少。
很久沒到大稻埕了 ,
有點訝異迪化街在平常日也變得人車擁擠 ,
不知道是剛好碰到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關係 ,
還是市政府重建西區計畫 ,
讓這裡又重回往日的生意興隆嗎 ?
不過以台灣傳統文化為靈感的
文創店鋪倒是讓老街多了一股新風貌。
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 ,
1 樓有志工阿杯很親切地招呼訪客 ,
我先確定 3 點是否有導覽 ,
然後先上 3 樓看特展 ,
後來才知道那位阿杯就是導覽楊老師 ,
原本以為只是介紹博物館的來由 ,
沒想到連展覽內容都說的很精采 ,
這個下午真是 lucky !
以前參觀過台北故事館 ,
所以知道認養人是陳國慈女士 ,
一位香港人嫁到台灣 ,
曾擔任台積電律師 ,
2003年她開啟台灣以個人名義認養古蹟的先例 ,
真是不簡單。
認養12年後 ,
現在她買下迪化街這棟現代風格建築 ,
經過 1 年的整修和規劃 ,
讓古蹟活化 , 繼續述說著台灣老故事 ,
也讓志工團隊願意跟著她一起努力。
207號建於1962年,
一樓的前身是間中藥藥舖 ,
已故的名中醫莊淑旂女士是其第三代 ,
外觀裝飾還保留著「廣和藥行」的標記 ....
受限於位置在街角處 ,
而發展出圓弧型的設計 ,
樓上原本的住家還有大面積的角窗 , 採光明亮 ,
獨有的現代風有別於大稻埕大多數的巴洛克和閩南建築街屋。
這棟老房子從騎樓到館內保存著許多磨石子藝術 ,
在2009年就列為台北市歷史建築 ,
● 鎮館之寶一 :
騎樓的正字標記蜜蜂圖案
因為中藥藥材常用到蜂蜜 ,
當年莊家便擁有好幾處的養蜂場。
一樓原店舖的老山高麗蔘
老師說字和圖案都有點錯誤 ,
不過不影響其美感和趣味性 ,
迪化街還有另一家藥舖也有類似的裝飾。
二樓原住家的葡萄圖案
圓滾滾的葡萄 ,
老師說是三寶中最厲害的 ,
而且還有英文字 ,
可見當年的主人很時髦。
磨石子的建築工法始於日治時代從日本引入 ,
材料有碎石、 石粉和水泥 ,
分成 3 類 :
**抿石子
用於室外地板 ,
表面最粗糙 , 可以防滑 ,
當水泥略乾時 , 就用海綿塗抹 , 露出石材。
(公園和人行道斜坡好像有 ....
那健康步道算不算哈?! )
**洗石子
常用於牆上 ,
表面略為粗糙 , 可以防潮、防火、防風 ,
當水泥乾到某程度後 , 以水沖洗 , 露出細石顆粒 。
(我好像有在古廟看過 .... )
**磨石子
常用於室內地板 ,
表面光滑 , 先用銅條圍出範圍 ,
當石子、 石粉、 水泥和水混合物完全硬化後 ,
以磨石機磨掉表層水泥 ,
再上臘 。
( 記得小時候玩的溜滑梯就是磨石子的 , 又涼又滑 .... )
石材多半來自宜蘭石 ,
台灣北部雖有內湖石和唭哩岸石 ,
多用於築城牆 ,
一般民宅則採用較便宜的花東地區石材 ,
統稱宜蘭石 ,
為了船隻運送方便而先處理成碎石。
台灣工匠則研發出染色技法 ,
有 7 種基本的礦物色粉 ,
當作水泥著色劑 。
另外還有銅條鑲嵌技術 ,
民國50~70年代是磨石子工法鼎盛時期 ,
甚至有專門的工廠訂做這些鑲嵌圖案模具。
磨石子的生活美學可廣泛用於
標示建物的年代 、 吉祥寓意、 商店類別、 教化故事插圖等等 ,
構圖內容取材自動植物類 、 商品百貨 ,
還有漂亮的幾何圖案 ,
策展團隊在台灣各地蒐集了許多照片展示。
( 我特地翻拍了一張台東機車行的比雅久機車圖案給愛玩車老哥瞧瞧 .... )
現在因為建築工法不斷創新 ,
直接貼瓷磚省時又經濟 ,
這種厚工的藝術逐漸消失 ,
年輕的文創設計師則將其顯現在一般生活創意中 ,
2 樓展示了 3 位設計師的作品 ,
博物館還辦了幾場講座和工坊來推廣之。
*************************************************************************
3 樓有書籍、 寬敞的長椅和自助咖啡座供訪客休息和閱讀 ,
現在正在展出大稻埕文史專家莊永明的火柴盒收藏展 ,
2012年曾跟著莊老師走讀霞海城隍廟 ,
那時就聽他說他有很多收藏 ,
將來找機會要開放參觀 。
現在有這樣好的場所 ,
老師果然拿出來分享 ,
楊老師說是從1000多個火柴盒選出來的 ....
這一區的火柴盒很特別 ,
居然看到 "哥吉拉 ", 哈!
黑美人大酒家的前身是台北最早的咖啡廳 ,
後來才成為很有名的風月場所。
位於延平北路 / 南京西路口 ,
列為古蹟建築 ,
現在又轉型為古蹟咖啡館。
以前連火柴盒都有印國旗呢!
那是紀念什麼中非帝國總理訪台的紀念小物 ,
現在這個國家還不知道還在不在 ,
而且已經沒有邦交了....
嗯.... 現在還有的商品.... 哈!
我不清楚新樂園 , 長壽煙一定有!!!
時髦的俱樂部 ....
故宮也有火柴盒 ?!!!
楊老師說那時有報禁 ,
報紙內容不時就被抽查、換掉 ,
而且報紙還分北、 中、南 ,
所以商家喜歡用火柴盒當廣告。
台灣第一個拿到世界冠軍的金龍少棒隊 ,
連火柴盒也有慶賀產品 ,
那個年代真是充滿愛國向心力啊!!!
想到前陣子的世大運 ,
台灣年輕運動員的表現也是
給予烏煙瘴氣的台灣一股清新的活力!!!
連電影上映也有火柴盒喔!!!
真有趣!!!
最後上頂樓遠眺淡水河 ,
陳館長以牆面上台灣家庭圍爐壁畫來歡迎大家 ,
是她特地跟畫家買下版權的。
我也請訪客幫我拍拍到此一遊紀念一下 ....
隔壁的閩南建築群已經劃為文化保留區 ,
這次沒時間去參觀 ,
只有經過騎樓時看到開了許多文創館。
結束了一個開心的下午 ,
順便去 "曾拌麵" 開的迪化門市帶了伴手禮回家吃看看 ,
連隔壁的中藥舖的毛小孩也很熱情地跟觀光客打招呼 ....
楊老師說大家如果看到磨石子 ,
可以拍照寄到博物館的信箱 ,
策展團隊會弄成幻燈片檔案播放....
結果我看到我家老公寓的樓梯數字 ,
那.... 不就是磨石子嗎? 哈!
以後經過時會特別有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