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 蟲蟲藝術


也許是因為我的生日在冬天 ,
因此特別討厭又熱又悶又黏的夏天 ,
加上要處理家裡某些橫行的蟲蟲是一項
讓我既害怕又厭惡的任務 ,
心情煩躁使得身體更加疲累。


有一次我瞄到剛吃完晚餐的老媽胸前 ,
有個不尋常的黑影 ,
不敢嚇到老媽 ,
先拿了一張衛生紙備用 ,
撥了半天還是原地不動 ,
就很卒仔地跟老媽說應該是沾到醬油吧?!
老媽開始很害怕地拼命抖動睡袍說不是啦 ,
我只好壯起膽子用衛生紙去抓 ,
快速丟進垃圾袋裡綁起來 ,
鬆口氣後才跟老媽開玩笑說
她有個蟲蟲胸針!!!


因為我曾經看過的一些
以蟲蟲來創作的藝術品 ~~~


2017.7.20 和大姪子去歷史博物館
來自巴黎「洞悉所有」公司
的時尚設計展。

這家1998年創立的時裝屋 ,
總部在巴黎皇家宮殿區 ,
展覽中可以看到設計師在高級訂製禮服上
大膽挑戰各種媒材 ,
其中就有宛如珠寶色澤的金龜蟲 ....




****************************************************

2018.6.6 在台北東區商圈一家高級鐘錶行的藝廊
看的 MeCre 機械昆蟲 ( Mechanical Creatures ) 展覽 ,
是德國藝術家 Gaby Wormann 的創作。



大部分作品都是採用一般很少見的大型昆蟲 ,
例如蝗蟲蝴蝶甲蟲金龜子等 ,
保留翅膀和部分軀體 ,
結合了機械表的機蕊和零件 ,
讓本身就帶有獨特造型和奇特顏色的昆蟲 ,
再創出未來時尚的想像空間。


巨大蝗蟲 Pseudo phyllus 的長腿裝上金屬骨架和彈簧 ,
彷彿變身為一身武藝的昆蟲戰士....



黑檀木裱框抗UV加工玻璃也是作品展示的元素之一 ,
由德國木匠大師 Soeren Burmeister
爲 MeCre 系列設計的。


( 網路圖片 )

Gaby 女士的創作靈感來自捷克作家
Franz  Kafka 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
描述一個失業男子日復一日地關在房間裡 ,
漸漸變成了一隻只能躲在黑暗裡的蟲。


還有雕塑家 Pierre Matter機械獅子
也帶給她啟發 ,
決定以喜歡的美麗昆蟲來作創作 ,
把一般人看了會懼怕的外表大大改裝。




蒐集古董機械零件也是 Gaby 女士的興趣 ,
所用的零件除了來自瑞士的供應商 ,
還有跟破產的鐘錶收藏家購買。



她本身沒有受過製錶的專業訓練 ,
全憑對零件和蟲蟲之間產生的直覺和美感 ....

看看這隻後翅長尾巴的月蛾 Argema ,
在肥厚的腹部裝上齒輪和金屬管 ,
讓我聯想到一台動力引擎呢!



創作過程最大的難度
手的平衡感 ,
因為蟲蟲的身體很脆弱 ,
一不小心就毀掉 ,
這隻閃蝶 Morpho 就是到了第三版才成功 ,
細心維護住原本藍寶石光澤的翅膀 ,
發條成了觸角 ,
添加鐘錶零件以及寶石的和諧美。



當來自非洲熱帶雨林大角金龜 Goliathus quintus 
打開翅膀和鞘翅 ,
露出齒輪和游絲擺輪合成的軀體 ,
頗有王者駕臨的氣勢!



有一對羽毛狀觸角的皇蛾 Attacus  atlas
翅膀上奇異的花紋 ,
是怪獸電影中出現的角色原型 ,
有的說像地圖 ,
有的說像眼鏡蛇 ,
當軀體安裝上擺輪、 鏈條、 齒輪、 指針等零件 ,
看起來像是一部飛行器呢!


參考資料:


****************************************************

2018.8.9 我揪姪子們去中正藝廊
大英自然史博物館展 ,
其中也有昆蟲標本的收藏。


這項展品是古老的採集昆蟲和製作標本工具組 ,
( 標本針盒、 吸取小型昆蟲玻璃吸蟲管、 鑷子和玻璃殺蟲瓶 )
19~20世紀初採集昆蟲是歐洲人的一種嗜好 ,
他們還會彼此交換收藏品。

(網路照片)

這隻彩色象鼻蟲也被做成戒指 ,
昆蟲帶著神秘色彩的美麗 ,
往往成為藝術家創作的靈感 ,
但是有時看了覺得有些不忍。


不過我只限於在野外欣賞 ,
在家裡出現的都讓我很害怕 ,
只能趕快拿出殺蟲劑或掃把 ,
這種矛盾心態我也覺得很奇怪啊!


幸好後來老哥建議我每天誦唸一遍普庵咒 ,
效果簡直就像孫悟空害怕師父唐三藏唸咒般 ,
家裡就鮮少出現驚嚇畫面了 ,
不過如有孕婦則不能使用這種方式。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2018.5.5

當看到這齣戲的演出訊息時 ,
我早早就買票了 ....


首先我看過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表演工作坊、如果兒童劇團的戲 ,
卻沒有看過孕育這些劇團的搖籃~ 蘭陵劇坊的作品 ....

第二是剛好看了金士傑在電視劇《深夜食堂》華語版中 ,
飾演一位脾氣古怪、 難伺候的癱瘓老醫生 ,
被他的演技吸引到了....

第三是因為戲名《演員實驗教室》
看起來應該會很瘋狂、很爆笑吧?!
沒想到 .... 完全不是我想像的畫面。

( 網路照片 )

蘭陵劇坊 (1980~1991)的前身是耕莘實驗劇場 ,
台灣第一個實驗劇場 ,
1977年開始醞釀 ,
1980年正式創立。


核心人物的吳靜吉博士 ,
以前我在修心理學時知道這位心理學家 ,
但是不知道他還搞劇團 ,
這斜槓的領域有些大了吧?

原來他在美國教書時 ,
因為喜好戲劇 ,
曾參與紐約頗具實驗性的 LAMAMA劇團 ,
累積戲劇和組團的經驗 ,
回台後成立耕莘實驗劇團 ,
後來又和金士傑、李國修、劉若瑀、李天柱等人
將團名改成蘭陵劇坊 ,
由吳博士擔任藝術指導 ,
金士傑為創團團長


這次再號召老蘭陵人一起演出 ,
也是為了慶賀吳博士80大壽 ,
原來《演員實驗教室》是一齣老戲新編集體創作 ,
演的是每個人的人生故事 ,
吳博士寫道~
生活就是實驗 ,
演員在訓練的過程 , 甚至在台上的表演都是實驗。


金士傑則提到吳博士很另類的教學方式 ~

上課很慵懶 , 不積極 , 愛聊天 ,
又不談演技 , 只教我們 relax ....


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的吳博士 ,
教育心理學創造力結合在一起 ,
讓學子在年少時期接觸藝術 ,
透過戲劇表演了解自我 ,
成為一生的養分。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當初包括李國修在內的20~30歲演員們 ,
經歷了35年後 , 每個人又有了新故事、新感觸 ,
而李國修 .... 可能也會回來看看老夥伴們演戲吧 ?!....


有的是獨角戲 ,
有的則是 2~3人合演 ,
有的是全體團員一起參與 ,
坐在舞台旁以聲或踏腳方式製造聲效氣氛 ....

有的人是演當初進入蘭陵的淵源 ,
有的人是演報考蘭陵時被提問的怪怪考題 ,
( 例如:我最難忘的一件事 ....)
有的人則是演蘭陵經驗對其人生的影響 .....

藉由每個人不同的回憶拼湊 ,
由導演金士傑整合出一齣 " 老蘭陵新故事 "


沒有華麗的舞台佈景和聲光效果 ,
靠的是他們硬底子的演技 ,
帶來戲劇最原始的感動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吳博士寫說 ,
金士傑結合演員訓練個人的生命故事 ,
以一個技巧帶出一段故事。


一開場就看到金士傑被團員們簇擁著 ,
只見他全身放鬆往後倒下 ,
其他人將他接住並抬起來 。
還未進入狀況的我 ,
奇怪這是一齣歌舞劇嗎?

之後每隔幾段故事 ,
中間都會穿插一小段類似的肢體"運動"表演 ,
我這門外漢就猜想那大概是劇團的基本訓練吧?!


後來看到節目小折子中的場次表 ,
才知道那些訓練的專業名稱 ,
包括開場的 " 信任練習 " ,
還有 " 原始吶喊 "" 鏡子練習 "
" 人行道移動 " 和 " 魚群移動 "


這些訓練除了讓他們從內在進行深度探索 ,
腦力和創造力的激盪 ,
提高專注的集中力 ,
並培養出團隊的節奏和默契 ,
要成為一位舞台劇演員 ,
所受的訓練真不簡單啊!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接下來由金士傑率先來一段感性的開場白、引言 ,
從蘭陵30到40之間 ,
他的人生也起了很大的變化 ~
從不講究物質享受的藝術家 ,
變成愛講故事的奶爸 ....

為了各種演出邀約 , 說穿了, 也是為了生存 ,
他在海峽兩岸當起空中飛人 ,
常碰到讓他忐忑不安的亂流 ,
心中最牽掛的 ,  除了家中的老小 ,
就是那群當年一起走過來的梁山好漢 ,
他寫道~
大家不約而同的鬆了、疏了、起皺紋了、 下垂了 ....
陌生的日見衰老的皮層底下 , 
流淌著我們彼此熟悉的熱血 ,
每個人口袋裡那張身分證「籍貫」欄填寫的 ,
仍是「舞台」二字。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記得有許多段子讓我印象深刻 ....


綽號土司 ( 王仁里 ) 的演員 ,
表演他童年最難忘的事 ,
現在遁入幕後成為導演的他 ,
許多豐富的肢體語言都看得出
他曾是位厲害的默劇演員 ....

因為錯過了上學的巴士 ,
慌張之餘卻又尿急失禁 ,  
走到沙灘一邊洗尿溼的褲子一邊玩海浪 ,
結果褲子被沖走 ....
有點悲慘卻又讓我忍俊不禁的回憶。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仍活躍於影視圈的游安順 ,
他也演了一段童年往事 ,
剛好那陣子老媽在看那齣播了300多集的本土劇 ,
他也在裡面演了老爸爸的角色 ;
很驚訝看到他在舞台上宛如少年仔的靈活身手 ,
劇校出身的他 ,
還是很會翻跟斗 ....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另一位演而優則導的鄧子 ( 鄧安寧 ) ,
表演他的幽室恐懼症 ,
先是自嘲在蘭陵時年輕的他也有著烏溜溜的頭髮 ,
然後說道他很害怕待在沒有窗戶的密閉空間中 ,
鄧導指揮著團員們跟他一起演出在機艙內面對亂流的驚恐 ,
還有多年前他遭逢一場大手術時的恐慌 ,
他們只有椅子當道具 ,
就能演出空間感窒息感


團員中趙自強很搶戲 ,
不是在後座搖晃鬼叫 ,
就是戴著白手套蹲在鄧導腳下 ,
以分叉的手勢演出導尿管 ,
明明是手術台上生死一線間的悲傷場景 ,
卻也讓人感到啼笑皆非的荒謬喜感。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有的人講蘭陵經驗對他們的影響 ,
綽號烏龜 ( 黃哲斌 ) 的演員 ,
小時候是個一哭鬧就口吃的人 ,
長大後依舊用開玩笑方式來掩飾內向不安 。

那一年家裡發生大火災 ,
他剛好在報紙看到蘭陵招考新進人員的廣告 ,
因為想逃離家中的氣氛 ,  
並且感到好奇就去參加考試 ,
開始了一段貧窮快樂的劇團生涯。

在訓練期間 , 和一位女學員被分為一組 ,
兩人害羞地眼對眼練戲 ....
後來這位女學員就成了他的老婆


之後轉行當記者
因為有了演戲的經驗 ,
跑社會新聞很有幫助 ,
只要按下一個按鈕 , 
他就可以跟不同對象攀談 , 不論是警察或罪犯 ,
再按下另一個按鈕 ,
又變成丈夫、 爸爸的角色 ,
一人分飾多角 , 遊刃有餘。


綽號阿多 (柯清心) 的故事《 蓋子 》也很有意思 ,
年輕時一直演不好發怒的母親角色 ,
被導演說她的 "蓋子" 還沒打開 ,
沒想到當了30多年劇場逃兵 ,
專職在翻譯媽媽角色 ,
有一天 , 卻因為兒子的一張爆表的電話帳單 ,
瞬間就把她的 "蓋子" 給掀開了....

哈! 真是人生如戲 , 戲如人生 !


另一位人生經歷也很跳 tone 的演員馬達 ( 陳芑旂 ) ,
食品營養系、 跳舞、 演戲、 教舞蹈、 教英文 ,
現在擔任學校主任 ....

在職場上不斷變換角色 ,
卻搞不定家裡的大老爺 ,
婚姻生活讓她有窒息的感覺 ,
蘭陵的訓練讓她成為練氣大師 ,
她表演想發洩情緒時在舞台上狂奔大叫 ,
不知現實生活她是不是真的用過 ....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有幾個段子是講自己原生家庭的故事 ,
我覺得要把內心深層的東西挖出來是最難的事 ....


趙自強演他和祖父母的故事 ,
他從小就愛躺在祖母圓圓的肚皮上聽故事 ,
觀眾們大概都會聯想到他的祖母就是水果奶奶的原型吧~

祖父是從大陸隨國軍遷台的將軍 ,
在祖母去世後 , 想再娶卻遭家人反對 ,
他說到了自己現在的年紀 ,
終於能夠瞭解老人家心中的孤單了。


( 照片來源 : 國家兩廳院Fb 粉絲頁 )

知名的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和演員楊麗音 ,
說的故事都是有關與父親之間的衝突 ,
前者還與女兒、兒子同台 ,
他們反過來飾演她的父母親 ,
有一種反差的趣味和傳承的意味。


我覺得舞台上的楊麗音比起電視裡還可愛 ,
她用椅子玩了各種聯想 ,
不愧是金鐘獎影后。

原來她小時候最愛看歌仔戲野台戲 ,
長大後曾加入葉青歌仔戲團 ,
對她的印象就是一臉開朗的笑容 ,
沒想到有一段悲傷的翹家回憶


還有一位綽號馬修 ( 邱俊龍 ) 的演員 ,
他的段子是小時候跟著母親躲債跑路搬家的故事 ,
雖然童年過得很不安定 ,
學業也無法完成 ,
但是參加了少年劇場 ,
我想應該能讓他成長茁壯 ,
找到家的溫暖和支持吧 ,
之後的發展很不錯 ,
還擔任過博客來總編輯 ,
他寫道~
教我明白恐懼 , 遂不致恐慌。
讓我處世認真 , 卻不必當真。
容我學會等待 , 而不會期待。
我當隨遇適從 , 但永不服從。


而讓我最感動的段子是
剪了一頭犀利短髮的王耿瑜《母親的相簿》,
她說話不急不徐 , 娓娓道來 ....

原本唸輔大德文系的她 ,
當年因為在南海藝術館看了《演員實驗教室》非常興奮 ,
後來陪輔大話劇社的朋友去蘭陵面試 ,
她的人生就開始踏進戲劇 ,
第二年決定降轉文化大學影劇系 ,
隨著楊德昌、侯孝賢、王小隸等大導演拍攝電影 ,
也擔任電影監製、 影展策劃 。

當年對於改變跑道的事 ,
母親並沒有反對或說什麼。

熱愛攝影的她 ,
在母親去世後 , 自然是整理母親相簿的人 ,
發現相簿裡有母親寫的留言 ,
她將擔心放在心中 ,
鼓勵女兒繼續加油、做喜歡的事 ,
沒想到生前說不出口的話 ,
死後卻藉著相簿傳達給她 ....


看完演出 ,
覺得像是經歷一齣齣生命故事的洗禮 ,
心靈很充實 。

整理心得的過程 ,
越能體會到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閉塞年代 ,
吳博士創立的蘭陵劇坊
提供一個開發年輕人創作潛能的地方 ,
並能讓他們因而認識自己、增加自信 ,
成為後來發展各行各業的力量。


一齣好戲 , 只上台演出四場 ,
既可惜又珍貴 ,
很特別的生日禮物和同學會 ,
期待再見蘭陵50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 Nina 妮娜西蒙


最近讓我又把早年買的CD重翻一遍的緣故 ,
是因為偶然間在電影台看到這部電影 .... NINA ....


其實我是從女主角住院後、
遇到一位對她很照顧的年輕男護士Clifton 那裡開始看 ,
看起來個性不是很好相處的大女人 ,
提出高薪資條件 , 邀請大男孩跟她一起回法國當她的助理 ,
其實大男孩早就認出她就是 ~
他從小聽媽媽收藏的唱片裡那位大明星!!!


劇情主軸在描述兩人從一開始的衝突與磨合 ,
到後來 Clifton 因為欣賞 Nina 音樂上的才華 ,
願意在她眾叛親離、破產潦倒時當她的經紀人 ,
兩人相知相惜的一段友誼。


劇情不時穿插著女主角以前的回憶 ,
包括她在美國當紅時的演唱 ,
她的創作充滿對身為黑人的自信和驕傲 ,
撫慰了很多受到種族歧視的心靈 ,
帶給他們勇氣和力量 。


有幾段仿紀錄片的訪談 ,
她以堅毅的語氣和態度捍衛她的音樂 ~
Jazz is a white term to define black people.
爵士是白人定義黑人的用詞
My music is black classical music.
而我說我的音樂是黑人古典樂



最吸引我的部分是當女主角站在台上 ,
儼然就像位非洲女王 ,
高傲地看著台下歌迷 ,
如果有人發出噪音 ,
她會瞪到他們安靜才開始表演 。
甚至有一次當她生病、精神狀況極差時 ,
還下臺攻擊酒吧裡吵雜不休的觀眾 ....


除了燦爛輝煌的過去 ,
也有痛苦的回憶 ,
對於她真正避走他鄉的原因 ,
導演處理的有點模糊 ,
也許是逃離家暴的丈夫 ,
也許是因為她敬仰的黑人革命領袖被刺死的關係 ,
讓個性特質強烈的她不願再待在美國這個令她失望的國家。

年幼的女兒分隔兩地 ,
也讓她創作出感人的思念歌曲。


後來當她大病癒後 , 再進錄音室錄音時 ,
展現她對音樂的堅持和駕馭自如的能力 ,
她能爲歌曲想到新的點子 ,
並且取得合作樂手們一致的讚許 ,
大家都覺得這位靈魂教母 又回來了。


最後以她排除萬難 ,
再度回到 紐約中央公園
開了一場盛大的演唱會為 ending ....


聽到那充滿靈性的歌聲 ,
我既讚嘆又好奇那是原音或者是演員自己唱的?
對於黑人明星我真的認識不多 ,
所以開始搜尋一番。


原來女主角是阿凡達裡擔任外星人女主角的本尊 ~
Zoe Saldana 
一位拉丁裔女明星 ,
沒想到她長得很時尚並且多才多藝 ,
在片中一展歌喉。


可惜這部片讓她飽受抨擊 ,
主張應該有其他非裔女演員更適合這個角色 ,
而不是讓 Zoe 去塗黑皮膚和做了鼻形的化妝修整 。


可能我之前並不識 Nina Simone ,
也不是生長在美國 ,
對我而言就像 Gary Oldman 都能透過特殊化妝去演邱吉爾一樣 ,
所以觀賞這部片時 ,
倒是能夠純粹欣賞 Zoe 的演技和歌聲 ....

不過易地而想 ,
如果是讓一個漢族去演像賽德克族精神領袖莫那魯道那樣的人物 ,
大概也會被輿論夾擊吧!


另外我瀏覽到一篇 Time 對本尊女兒 Lisa Simone Kelly 的訪談 ,
她表示不認識那些在推特上對 Zoe 人身攻擊的人 ,
也是歌手和演員的 Kelly ,
認為 Zoe 已經盡了她最大的努力去演出 ,
劇情跟事實不符合也不是 Zoe 的責任。

否認劇中有關她母親和經紀人之間的曖昧關係 ,
實際上 , Clifon 是一位同志 ,
最不開心的是電影開拍前 ,
製作單位完全沒有徵詢家族的意見 ,
她覺得導演應該負最大責任 ,
那不是她希望母親被記得的方式。


關於這點 ,
我倒是沒有太注意到劇中兩人有什麼愛情火花 ,
Clifton 一直都表現的很紳士 ,
雖然沒有太明顯的性向喜好 ,
我還以為是姊有情弟無意而已 ,
最後兩人一直都維持著好朋友的關係。


只能說這位歌手的地位 ,
讓家屬非常在意她的形象名聲 ,
若要在編劇上增加戲劇效果 ,
真的要非常小心並事先取得共識 。


因此 Nina 算不上傳記電影 ,
只能說是真人真事改編 ,
讓劇中有關她在音樂成就致敬的著墨 ,
被那些評論給抹滅、大打折扣了。



看到很多影評倒是大推直接看 2016年 Netflix 推出的紀錄片~
" What Happened , Miss Simone ? "
( 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 )

由 Kelly Simone 製作 ,
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
得到艾美獎最佳紀錄片

片中紀錄這位生長在美國南方 ,
從小就展現音樂天份和精湛琴藝 ,
因為種族歧視而無法進入音樂學院 ,
後來當紅時也因勇於爲黑人平權運動發聲 ,
而被美國音樂界封殺的歌手。

預告中她說出她的名言:
How can you be an artist
and not reflect the times ?

她認為身為藝術家 ,
作品就應該要忠實地反應時事 ,
但也因為性格極端激烈、 難以相處 ,
讓她的人生大起大落 ,
加上與躁鬱症奮戰多年 ,
晚年雖力圖復出也無法回到當年盛況。


Kelly 在訪談中也表示 ,
有了這部紀錄片後 ,
因為完成向世人呈現了真實故事的心願 ,
她對 Nina 電影已經不會感到困擾了 。


雖然我還沒有機會觀賞這部紀錄片 ,
但是因聽了 Zoe 的演唱 ,
讓我對本尊的音樂也產生興趣 ,
電影並沒有出版原聲帶 ,
聽說是因為產生的爭議性和歌曲版權取得不易。


我上 Youtube 聽了一些 Nina Simone 的歌,
原來她的嗓音低沉渾厚 ,
而 Zoe 本身的音質則較清亮 ,
而且肢體表現也比較收斂 ,
可能我看到狂放自由的 Simone 是當紅時期的演出吧?!


當我聽到電影中演唱的歌曲 " Wild Is The Wind " ,
雖然編曲和風格差很多 ,
但我想我一定在某張 CD 裡聽過 ,
年輕時對音樂很樂於嘗鮮 ,
造成現在有點收納麻煩 ,
也不記得到底在哪張專輯聽過那首歌了。


花了一些時間 ,
終於在巨星芭芭拉史翠珊的電影音樂專輯 The Movie Album 找到了 ,
收錄了12首她翻唱喜歡的電影歌曲 ,
其中就是  " Wild Is The Wind 狂野的風" ,
是1957年的電影同名主題曲 ,
之後也有很多歌手翻唱過 ,
而 Nina Simone 以緩慢拉長的歌聲 ,
加上激昂的鋼琴旋律 ,
詮釋出心中熊熊烈愛



還有一張很另類的專輯~
西班牙大導演阿莫多瓦 Almodovar
之私房專輯   悲傷萬歲 Viva La Tristeza !
那是他在編寫 " 悄悄告訴她 " 劇本時 ,
他找了許多歌曲來搭配劇情心境 ,
其中有一首就是 Nina Simone 唱的 " My Way "


這首歌的英文原唱是眾所皆知的法蘭克辛納屈 ,
中文翻唱的 " 奪標 " 也是經典名曲 ,
有別於以前聽到比較抒情或勵志的版本 ,
Nina 則是充滿非洲活力的演唱方式 ,
編曲方式彷彿坐在生命列車上看著過往一幕幕疾馳而過 ,
歌詞也跟她的人生故事如此契合 ,
讓我感到很觸動心靈 。

And now, the end is near ,
And so I face the final curtain.
現在即將面對人生落幕

My friend , I'll make it clear ,
I'll state my case , of which I'm certain.
朋友, 讓我跟你清楚地陳述我的一生

I've lived a life that's full.
I've traveled each and every high way.
我充實地經歷每一個過程

And more , much more I did ,
I did it my way.
更重要的是 , 我用自己的方式


***
Regrets , I've had a few ,
But then again , too few to mention.
I did what I had to do.
總有少許不值得一提的遺憾 , 我完成了我該做的事

And saw it through without exemption.
看穿本質後 , 一切順其自然 , 無須倖免
I planned each charted course ,
Each careful step along the by way.
我細心地規劃每一步

And more , much more than this , 
I did it my way.


***
Yes , there were times , I'm sure you knew
When I bit off more than I could chew.
我確定你知道~ 有時候我背負的比我能承受的更多

But through it all, when there was doubt ,
I ate it up and spit it out.
但是即使令我困惑 , 我仍然承擔並且排除萬難

I faced it all and I stood tall.
挺直腰桿 , 面對它
And did it my way.


***
I've loved , I've laughed and cried.
I've had my fill , my share of losing.
我曾愛過、 笑過和哭過
我曾感到充實也曾失落

And now as tears subside ,
I find it all so amusing.
現在淚水退去 , 我發現一切如此可笑

To think I did all that ,
And may I say , not in a shy way ,
我能毫不羞愧地說
No, no not me ,
I did it my way.


***
For what is a man , what has he got?
If not himself , he has naught.
身為男人 , 如果無法擁有自我 , 那將一無所有

To say the thing he truly feels ,
And not the words of one who kneels.
說出他真實感受 , 無須卑躬屈膝地虛偽
The record shows I took the blows.
紀錄顯示我已承受磨難

And did it my way!
Yes , it was my way



這樣的歌詞讓初老的我聽起來特別有共鳴 ,
而她那獨樹一格的演唱 ,
也的確是 " Did it her way " !


後來我讀到一位格主推薦 Nina Simone 另一首夯曲~
" Ain't Got No / I Got Life " 
( 一無所有 / 我活著 )

來自 1960年代音樂劇《 Hair 毛髮 》,
這是一齣有關嬉皮反文化和性別平權革命的劇 ,
歌詞充滿種族自覺的色彩 ,
沒有優美的辭彙但是很有趣 ,
旋律有 Disco 搖滾舞曲風格 , 輕快活潑 ,
我也很喜歡。


節錄部分歌詞欣賞~
( 她唱的歌詞和網路上的不太一樣 , 很 freestyle )


I ain't got no home , ain't got no shoes
ain't got no money , ain't got no class
ain't got no skirts , ain't got no sweaters
ain't got no perfume , ain't got no bed
ain't got no mind
我沒有家、沒有鞋、沒有錢、沒有格調
沒有裙子、沒有毛衣、沒有香水、沒有床
我沒有心靈

ain't got no father , ain't got no mother
ain't got no children , ain't got no faith
ain't got no water , ain't got no wine
ain't got no ticket , ain't got no token
ain't got no God
我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沒有小孩、沒有信仰
沒有水、沒有酒、沒有車票、沒有硬幣
我沒有上帝

And what have I got ?
Why am I alive anyway ?
What have I got nobody can take away ?
我有什麼?我到底為何而活著?
我有什麼是別人無法拿走的?

Got my hair , got my head ,
Got my brains , got my ears ,
Got my eyes , Got my nose
Got my mouth , I got my smile ....
我有頭髮、有頭、有腦袋、有耳朵
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
我有微笑 ....

I've got life
I've got my freedom
I've got life and I'm gonna keep it....
我已擁有人生、 擁有自由
我已擁有人生並且要繼續保有它 ....

I got life , I've got laughs , 
I've got headaches , and  toothaches and bad times too like you ....
我有生命 , 我會大笑
我會頭痛、牙痛和低潮
就跟你一樣 ....

I've got life , and I'm going to keep it
as long as I want it , I got life



看完 " Nina " 後 , 我對劇情沒有太大懸念 ,
大概是因為音樂本身對這位用靈魂在唱歌的創作歌手
就已經很具代表性了吧!?
人歌合一 ,  原來是這樣的天才境界。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 人間風景10


有一次過年前上市場買菜 ,
本來在擁擠的婆媽之間搶購的感覺 ,
既緊張又疲累 ,
偶爾看到有人帶著小狗等寵物一起逛市場 ,
籃子裡的毛小孩吐舌咧嘴笑的模樣 ,
可以讓我解除了不少疲勞 。


最特別的是看到一對異國伴侶
溜的是金剛鸚鵡 ,
一隻乖乖站在挑選大菜頭的太太肩上 ,
一隻則站在老外先生肩上 ,
他看到小朋友好奇地看著大鳥 ,
很大方地展示給小朋友看個夠 ,
有趣的除夕特別風景


另外我在街頭上還看過一對小鸚鵡
站在主人的腳踏車前方的手把上 ,
跟著一起騎車兜風 ,
非常可愛。


最近發生的台北捷運新聞 ,
看著車內一片凌亂不堪的照片 ,
讓我有些想像畫面 ,
一隻正要搭霸王車阿鼠 ....


車內的人被無端地嚇得尖叫亂竄 ,
車外的人卻覺得很 kuso ,
甚至有一些酸民還嘲笑天龍國的人過於大驚小怪 ,
可是過往違害公共安全的反社會恐怖陰影仍存在人們心中 ,
我對乘客的害怕反應也能以同理心看待。


雖說對北捷乾淨整潔的印象有點幻滅 ,
但是想想地下道原本就是動物界的活動空間 ,
是人類據為占用 ,
所以阿鼠搭車也是情有可原。


有時也會帶老媽去搭淡水信義線 ,
我跟她說如果看到阿鼠小強時 ,
就把腳抬起來啊!
不然就用拐杖傘趕走 ,
她說搞不好會從雨傘爬上來啊!
看來.... 我的想像力是遺傳了老媽的基因 .... ^ ^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 2018走春三部曲


今年過年前忙家事、 累得身心俱疲 ,
在初春乍寒之際 ,
竟感冒發燒了兩次 ,
後來又久咳了一陣子 ,
病好後遂也得了懶病 ,
深知接下來該韜光養晦 ,
休養生息之道 ....


(一) 2018.2.16

大年初一走春 ,
只到大安森林公園去散散步 、看看鳥 ,
自從夏天被 " 小黑蚊之吻 " 嚇到 ,
不愛噴防蚊液的我 ,
趁氣溫還低時、 放心走進公園。


直接到我最愛的大池塘賞鳥 ,
那邊的生態越發綠意蓬勃 ,
到此定居或休息的鳥族群數目倍增 ,
賞鳥人也看得樂淘淘。


不同鳥種出現在同框中 ,
各自為政 , 倒也相安無事。

第一次在這裡看到黃頭鷺 ,
感到很興奮。




夜鷺紅冠水雞

最近讀到有關夜鷺的描述 ,
說牠是晝伏夜出的夜行性水鳥 ,
又稱暗光鳥 ( 台語:暗公 ),
因此用來形容半夜不睡覺的人。
( 不過我常常在白天看到牠啊?)


還有早年宜蘭地區 ,
居民看牠們飛行的方向~ 往山上或往海邊
可以預測天氣 ,
有句諺語:
「暗公吼上山 ,  笠仔棕蓑著來ㄇㄨㄚ( 披之意 ),
    暗公吼落海 ,  笠仔棕蓑著來解。」

披上斗笠簑衣 , 表示快下雨了 ,
反之 , 就是天氣晴。

真是有趣。

原來這是夜鷺亞成鳥 ,
羽色不同 ,
頭上也還沒有那根白色 "天線" 。


經過公園外的" 天堂路 " ,
街燈上鴿子排排站 ,
與教堂的十字架形成奇特的畫面。

********************************************************************


(二) 2018.3.1

偶爾坐躺在電影院中環遊世界 ,
是現在發懶病的我主要的娛樂 + 舒壓方式之一。

那天到60年代的美國神遊 2 小時完畢 ,
我也搭著捷運來一趟小探險 ,
第一次在三重站下車 ,
幸好過個馬路就到了大台北都會公園 ,
陽光普照 ,  氣溫實在不怎麼三月天 ,
是個散步、曬太陽的好日子 ....

正值新北市舉辦的狗年燈節活動 ,
那天只有一排等著領小燈籠的群眾 ,
可以很放鬆地在空曠的公園裡賞燈。


三重站同時也是桃園機捷線的轉運站 ,
喬姥姥開眼界 ,
第一次欣賞到這條現代設計的新捷運線。

在這裡辦燈節的優點 ,
除了寬敞 , 也能讓搭機捷的觀光客欣賞到傳統節慶之美 ,
比起在車水馬龍的台北西門町更吸引我。




展出有精緻的傳統主題花燈 ,
草坪上也有配合狗年的可愛狗狗花燈 ,
吸引親子同樂 。

這裡原本就是寵物公園 ,
所以也有帶著愛犬一起合照的主人 ,
留下美好的印象。

********************************************************************

(三) 2018.3.22

那天先到德國神遊了 2 小時 ,
自己再來一趟捷運小探險 ,
芝山站下車 ,
本來想走路散步 ,
卻找不到關渡花海節的方向牌 ,
詢問捷運站服務台的先生 ,
他叫我到對面搭往兒樂 1 號的接駁車。

那時我還不懂什麼叫 ㄦˊㄌㄜˋ1號 ,
也沒看到接駁車的站牌 ,
不過有公車站牌 ,
也有兒樂 1 號、 2 號的站名 ,
半信半疑地上了公車 ....

問司機先生關渡花海的站牌 ,
原來是在兒童樂園下車 ,
自從圓山的兒童樂園遷址後 ,
我也不知道新址是在哪 ,
看到公車又繞回我先前經過的士林捷運站 ,
搞不懂花海節到底是在關渡還是士林啊?

到了新兒童樂園 ,
看到一個大摩天輪的地標 ,
原來搬到天文館和科學教育館那一區了 ,
司機先生告訴我前面承德路右轉直走就看到了。


還是沒看到關渡花海的牌子 ,
看到的是一座裝飾著花朵蝴蝶圖案的拱橋 ,
可能活動從去年 8 月開始 ,
已接近尾聲了。
跟正要離開的遊客打聽是否有花可賞 ,
她們指向裡面說~ 有很多喔!

以前就聽過洲美抽水站 ,
原來就在此 ,
站在小橋上看著以雙溪舊河道形成的抽水站前池 ,
現在設計成洲美蜆仔港公園 ,
兼有防洪、生態保育和休憩的功能。


走進公園 ,
映入眼簾的小丘地上 ,
果然有一片片的花海 ,
讓我這個深居台北市的鄉巴姥 ,
不用下南部就能大飽眼福。


鼠尾草花海


魯冰花花海 ,
小蜜蜂忙著採蜜 ....



波斯菊花海 ,
特別喜歡這片粉嫩色彩的花田 ,
浪漫破表 !


不過這裡也是士林科技園區預定地 ,
不曉得如果真的招標出去 ,
還能不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

現在的市府任內 ,
除了完成一場因台灣年輕小將們表現亮眼
而大大加分的世界大學運動會 ,
和火車站前交通和北門廣場的整頓之外 ,
好像也沒有什麼大的建設政績 ,
馬路老是像貼藥膏貼布 , 東一塊西一塊地 ,
許多政策不是延滯就是不合時宜地虎頭蛇尾 ,
不過優點就是人無所為時 ,
環境也不會破壞得太快吧!!


在兒童樂園對面找到一班公車可以直接回家 ,
懶的再轉捷運 , 就搭上公車慢慢兜圈圈 ,
看到沒去過的保安宮和街道 ,
然後漸漸回到熟悉的東區景象 ,
好像經歷了一場夢遊仙境 ,
偶爾當個懶人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