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 那些書教我的事 18

雙腳踏地.jpg

" 不管身在何處 , 任何場面 , 站或坐 ,
只要頭頂天 , 雙腳踏地 , 不彎腰不駝背不斜躺不翹腳 ,
就可保持氣血暢通 , 疼痛自然減輕 , 精神自動飽滿。"

( 摘自2020講義雜誌 9 月號 / 鄒惠蓉 / 頂天立地 )
攝於2011.11自由廣場 / 李真 / 大氣雕塑展

 

 

文學.jpg

●陳又津:
" 文學很少有機會真的改變這個世界,
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認知框架, 讓自己甚至是身邊的人可以好過一點。
有時候, 文學甚至能為特定對象服務, 讓更多人相信「這是對的」—— 安頓自己也安頓別人, 這一直都是文學的任務。"

●盛浩偉:
" .... 對我而言, 高密度地與人接觸、相處也非常辛苦疲憊, 甚至時而痛苦。
雖然奇妙的是我並不因此而刻意地排斥與逃避, 反而努力想把這件事情做好(這常常也成為痛苦的來源)。
.... 說到「過不去,但後來還是過去了」的時刻, 也幾乎總是在面對, 甚至比妳提到的還多,
比如版權代理商、國外出版社、印刷廠也都可能各自拋來難題,
當然, 最大的敵人, 還是那個虛無縹緲的市場和銷售數字。"

( 摘自聯合副刊 / 【文學相對論9月 二之二】陳又津vs.盛浩偉 / 文學和所有相似事物之間有沒有界線 )

攝於2019.8.3 誠品敦南
 

 

復活島.jpg

" 現在 , 網路世界中諸多的社群網站不外乎就是以連結為出發點的產物 ,
在茫茫人海中尋覓被關注的感覺與互動 ,
透過文字與影像再加上自己投射的想像 , 在另一個向度中熱烈且密切的交流 ,
但這種交流是否能延續到現實世界中 , 成為人際拓展與加溫的管道 ,
就要看每個人的心態是否健康正向。"

" 「自己」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 這是到了中年才真正體悟的。
所有歷經的風風雨雨 , 緣分的來來去去 , 始終不離不棄的就只有「自己」。
與自己好好連結是要下功夫學習的 .... 連結得愈深 , 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不再苦苦向外抓取執著於別人的看法 , 自然就會生出「斷、捨、離」的勇氣 ,
合則來、不合則去的灑脫 , 反而更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情誼。"

( 摘自2020講義雜誌 9 月號 / 盧儀芳 / 與自己的超連結 )
攝於2020.8.15 台北巷弄

 

 

掃描0001.jpg

" 201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艾絲特.杜芙若(Esther Duflo),
新書《艱困時代的經濟學思考》(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這對經濟學家夫妻檔舉例英美的民意調查, 顯示經濟學家的可信任度只贏過政治人物, 還比氣象預報員差。"

" 經濟學界是時候拋棄對成長的癡迷了....
今年因為COVID-19疫情, 美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是負三二.九%, 是空前嚴重的情況, 
疫病或許正在提醒世人, 如兩位作者所提示的, 各國政府應該要追求的不是經濟成長, 而是生活品質。"

" 核心經濟問題帶來的諸多危機與其產物,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總統川普
川普從各方面看都是矛盾的現象....是金字塔頂端的一%, 但卻搖身一變, 抓住民眾恐懼與被剝削的心理,
彷彿成為弱勢者的代言人, 指責移民帶來的壞處, 
貿易上逐步提高關稅, 認為貿易傷害美國經濟,
已是超級強權的美國, 還需要編織「讓美國再度偉大」的美夢, 甚至大蓋美墨圍牆, 宣示護美決心。
其實過往許多研究已指出, 移民不會拖垮當地經濟, 更不會降低當地薪資或就業機會, 甚至是相反的情形。"

" 富國的輸家並不會因政府採取關稅保護政策就受到保護, 甚至會帶來新的輸家。"

" 承受氣候變遷衝擊的窮國, 富國對此到底有無責任?
....2015年有九百萬人因空汙過早死亡, 印度就占了兩百五十萬, 
我們或許會願意認真想想環境與經濟的平衡, 並且支持這樣的政策。"

( 摘自聯合副刊 / 【出版者言】莊瑞琳 / 艱困時代的經濟學家 )

攝於1993.5 美國 Washington D.C.
 

 

掃描0002.jpg

" 人的一生就好比中國四大古典名著。"

" 二十歳時像《紅樓夢》, 談著賈寶玉、林黛玉一般夢幻的初戀 , 連手都不曾碰一下 , 就吹了。"

" 三十歲時像《水滸傳》, 在戰場遇到梁山泊一百零八各路英雄好漢 , 殺得你死我活。"


" 四十歲時像《金瓶梅》裏的西門慶, 白天觥籌交錯 , 夜裡笙歌美人。"

" 五十歲以後 , 人生就是一部《西遊記》, 有著孫悟空的壓力、豬八戒的身材、沙和尚的髮形、唐三藏的嘮叨。最重要的是:離西天越來越近了。"

( 摘自2020講義雜誌 9 月號 / 殷登國輯 / 講笑專欄 )
攝於2006.2.1 苗栗火炎山主題樂園

 

紅綠燈.jpg

" 每次我們看到紅燈就非常不快樂 , 因為它是阻止我們抵達目的地的敵人。
可是我們也可以將紅燈視為一種正唸的鐘聲 , 提醒自己回到當下這一刻。
下次你遇到紅燈時 , 請對它微笑 , 並且回到自己的呼吸。 "

( 摘自2020講義雜誌 9 月號書摘 / 一行禪師 / 橘子禪:呼吸, 微笑 , 步步安樂行 )

攝於2020.9.22 新北市中和區環狀線

>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 賽道狂人 Le Mans 66

Le Mans 66-01.jpg

記得去年底我只看了兩部2020年奧斯卡得獎院線片 " 兔嘲男孩 " 和 " 寄生上流 " ,
最近才在電影台看了另外兩部  ~ "小丑" " 賽道狂人",
本來對漫畫系列電影沒什麼興趣 ,
也不懂車子和賽車 ,
沒想到看完後卻有些心得 , 尤其是後者是真人真事的改編 ,
讓我這個影痴又想鑽研一下。

看首播時錯過了前面一段的鋪陳 ,
加上賽車過程太緊張刺激了, 看得老人家我頭昏眼花 ,
只注意到兩位男主角精采的演技 ,
對很多細節都搞不清楚 ,
例如為什麼賽車比那麼久 , 
為什麼男主角比賽中間還能睡覺休息? 而且好像還有其他隊友幫他" 試車"?

 

Le Mans 66-08.jpg

後來重播時才搞清楚那是法國利曼Le Mans 24 小時耐力賽 ,
利曼是位於巴黎西南200公里的小城 ,
所以是由多位車手輪流完成比賽 , 電影中是兩位選手組成一隊 ,
能經過長時間比賽而不會引擎拋錨爆炸又能贏得比賽 , 
車手雖有高超的技術卻得冒著生命危險 ,
賽車公司老闆才是最大的贏家吧 !


在瀏覽電影海報時 , 發現在法國和美國的片名也很有趣 ,
法文版
" Le Mans 66 "  ,
著重在1966年那場利曼耐力賽 ;
美國版
" Ford v Ferrari " ,
則是強調福特法拉利兩大車商之爭。 

感覺到兩國文化上的差異 , 
電影公司的行銷焦點也不同。
而台灣的片名就只是淺顯易懂 ,
不過那個
"狂" 字卻形容得很貼切。


電影裡除了一些強調戲劇張力的改編之外 ,
兩位主角的性格倒是如實地表達。

Le Mans 66-02.jpg


麥特戴蒙飾演卡洛.謝爾比 Carroll Shelby ,
曾是之前唯一贏得利曼賽的美國選手 , 
後來因為醫生警告他的心臟問題不能再參賽 ,
他便轉型為汽車設計師車商 ,
成立一家 Shelby American 公司

克里斯汀貝爾飾演
肯.邁爾斯 Ken Miles ,
英格蘭人 , 曾在二戰中開著坦克車參加諾曼第登陸 ,
1952年移居美國 , 為賽車手機械師 ,
他對車子性能瞭若指掌 , 似乎人車合一 ,
曾是謝爾比公司的首席測試員
試完車便能給 Shelby 很好的建議進行修改。

兩人雖然個性天差地別 , 卻是很好的合作夥伴 ,
前者魔羯座 , 收斂圓融 , 能以大局為重而吞忍 ,
後者天蠍座 , 直白火爆 , 對認定的事全力以赴、毫不妥協。

這部電影除了重現那場精采的比賽 , 
最感人的就是在講兩人的友誼 ,
互相了解、欣賞 ,  從衝突到諒解的過程。

Le Mans 66-10.jpg

從歷史照片來看導演選角的精準功力 ,
尤其是飾演 Miles 的英國明星貝爾 ,
才剛增肥演完美國副總統錢尼 ,
又必須減肥才能符合這位身形消瘦的本尊 ,
敬業又狂妄不羈的演技 , 有人稱之為變色龍 , 難怪從影以來獲獎無數 。 
我現在才開始注意到這位行事低調的影帝 ,
原來我以前看過他小時候演的" 太陽帝國 "、年輕時的" 小婦人"和中年的" 瞞天大佈局 " 呢 !

Le Mans 66-11.jpg

由於Ken Miles 在1966年比賽後兩個月就因試車發生意外 ,
享年47歲 , 成為賽車界傳奇 ,
他的兒子彼得提供了許多報導資料和私人照片 ,
協助貝爾揣摩父親獨特的性格 。

我也很喜歡麥特戴蒙演的角色 ,
做生意方面舌燦蓮花 , 推銷術一流 ,
但面對那位待人處世過於純真的夥伴 , 又常令他天人交戰 ,
心甘情願站在前線幫他抵擋來自外面世界的壓力 。

Le Mans 66-04.jpg

Shelby 說服 Miles 合作福特大車商改良賽車的外包案子 ,  
但是透過高層委員會給 Shelby 種種牽制 ,
甚至因為在媒體前不夠稱頭而否決派出最強車手 Miles。


那一場 Shelby 到公司直接面對老闆亨利‧ 福特二世的戲非常精采 ~

Shelby : As I was sitting there .... I watched that little red folder right there go through four pairs of hands .... before it got to you.
當我坐在那兒(等待區) , 看著那小小的紅色資料夾經過了四雙手後 , 才能到達您手中。
.... doesn't include the 22 or so other ford employees who probably poked at it before it made its way up to the 19th floor.  
那還不包括 22 位或更多其他福特員工 , 都有可能在送達19樓之前先挑弄一翻。
All due respect , sir, you can't win a race by committee. You need one man in charge.
恕我直言 , 先生 , 您不能靠委員會來贏得比賽的。 您需要的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指揮一切。
....the good news, as I see it, is that even with all extra weight, we still manage to put old Mr. Ferrari exactly where we want him.
依我來看, 現在即使車子重量問題還未解決 , 但是往好的方面想 , 我們仍然順利地讓老法拉利先生開始注意到了。
 

他的開頭引起大老闆的興趣 , 要他繼續講下去 ....


Well...Sure... We haven't worked out how to corner yet. Or stay cool. Or stay on the ground.
是的 , 我們還沒找到如何完美轉彎、或保持低溫 , 甚至是維持在地面上的方法。
And a lot of stuff broke. In fact, the only thing that didn't break was the brakes.
很多零件壞掉 , 事實上 , 只有剎車沒壞。 
Hell, right now, we don't even know if our paint job will last the whole 24 hours. (pause)
真該死, 此刻我們甚至不知道烤漆是否能持續24小時 .... ( 停頓 )
But our last lap... we clocked 218 miles an hour down the Mulsanne straight.
但是最後一圈... 我們在 Mulsanne 直線跑道測出了一小時218英里的速度。
Now in all his years of racing... old Enzo ain't never seen anything move that fast.
在這麼多年的賽車經驗 , 老恩佐法拉利從未看過這樣快的速度 。 
And now he knows, without a doubt, we're faster than he is.
現在他知道了, 毫無疑問, 我們比他快。
Even with the wrong driver... and all the committees.
即使是指派錯誤的車手... 和委員會。

 

Shelby 一口氣拐彎抹角地虧了公司錯誤政策 ,
但是又讓老闆放心他絕對是值得信任的人才 ,
老闆終於答應以後可以直接匯報 , 
也讓 Miles 可以上場參賽 。

Le Mans 66-05.jpg

兩大車商老闆的對比風格也很有趣 ,
Enzo Ferrari 像個義大利黑手黨老大 ,
戴著墨鏡、神秘莫測 ,
車子堅持手工打造 , 要求永恆的完美


Henry Ford ll 則是財大氣粗的美國資本企業家 ,
倚靠機械操作、大量生產 ,
賺錢為目的 。

本來 Ford 想藉著併購破產的Ferrari 來跨足賽車界 , 
但是條件談不攏而破局 ,
因此才會找上Shelby 的公司合作 。

電影中 Shelby 載 Miles 去好像是福特車廠的專屬停機坪試車時 , 
說是剛剛從英國空運過來的車子 ,
後來我讀了其他格主的po 文,
才明白原來受到 Ferrari 羞辱的 Ford , 決定灑大錢在英國買公司 ,
設計了一款性能優越的 GT 賽車 , 不過沒有贏得比賽 ,
因此運到美國讓 Shelby 進行改良 ,
也就是後來電影中一直提到的 GT40

電影後段當Ford 的車隊包辦了利曼賽事的前三名 ,
抵達終點的 Miles 還沉浸在破紀錄的喜悅中 ,
搞不清楚為何記者簇擁著別的車手 , 冠軍居然不是他 ,
這時他抬頭與老Ferrari 相視對望 ,
老Ferrari 對他點點頭, 以表敬意 ,
對Miles 而言 , 來自同為愛車狂人的肯定比起獎盃更有意義。

電影對歷史上這兩位車商名人的評價 ,
顯而易見 。

Le Mans 66-07.jpg

電影中也描述了Ken Miles 與兒子 Peter 的父子情感 ,
Peter 從小常在父親的俢車廠玩耍 ,
Miles 也會帶著兒子開車兜風、聊車子和看車展 ,
耳濡目染的 Peter 也展現出對車子的喜好和天份 。

當 Miles 在利曼賽遙遙領先時 ,
他在車中露出赤子般的笑容 , 還輕快地哼著和兒子兜風時唱的歌 ,
那一刻他發現能夠看到車子性能發揮到極至才是最快樂的事 。

電影開頭和接近尾聲時讓 Shelby 說的一段旁白重複出現 ,
那段話似乎預言了 Miles 的人生 , 讓我有點起雞皮疙瘩 ~


Shelby :  There's a point at 7,000 RPM... where everything fades. The machine becomes weightless. Just disappears.
當車子到達7000轉時...所有的一切將慢慢往後退。 機器變得輕盈。然後消失。
And all that's left is a body moving through space and time. 
只剩下軀殼穿越時間與空間。
7,000 RPM. That's where you meet it. You feel it coming. It creeps up on you, close in your ear. 
7000轉 , 那是一個交會點。你感覺它逼近 , 不知不覺地靠近你 , 關掉你的耳朵。
Ask you a question. The only question that matters. Who are you ?
問你一個問題 , 最重要的唯一問題是 , 你到底是誰?

這種境界大概只有當人專注力達到顛峰時 , 才能體會到。

電影中是小Peter 親眼目睹父親失事的慘劇 ,
我不知道是事實或戲劇性的安排。
不過有篇報導提到那時 Peter 已經15歳 , 
父親過世幾個月後 , 他跟著父親的朋友到一間車行從事業務工作達14年。
雖然有著血緣遺傳 , 但他後來並沒有走上賽車手生涯 ,
而是成為Toyota 沙漠越野車的機械工程師

 

Le Mans 66-03.jpg

此片的攝影剪輯也很棒 ,
導演詹姆士曼格在訪談中說 , 賽車過程他不想以綠幕拍攝 ,
他想讓觀眾也身歷其境 , 以車手的角度去觀看和體驗他的每一個決定 ,
但是他們有拍攝真正車手駕駛的鏡頭 , 與男主角車內的畫面剪輯在一起 ,
呈現一種真實感

我沒有認真看過這位導演的其他電影 ,
但是覺得類型很多元化 , 姪子們應該最喜歡的是他的金剛狼系列電影吧 !
他說"賽道狂人" 是一部他很懷念的老派 old school 電影風格 ,
裡面有老派的陽剛角色 , 算是拍給成人看的動作戲 ,
劇情也跟任何行業要合作完成一個偉大作品都會碰到的狀況相似。

我才恍然大悟 , 難怪我覺得好看 , 因為我現在也比較喜愛看老電影 , 哈 !


至於從蝙蝠俠系列衍生出來的 " 小丑 Joker " ,
我並不喜歡裡面太過暴力血腥的劇情 ,
覺得好像是每天新聞的拼貼內容 。
但是不得不承認得到影帝的演技很厲害 ,
歷年評審似乎都偏好夠變態怪咖的角色 。

不過裡面有幾幕是小丑本尊和一堆戴小丑面具的追隨者的畫面讓我印象很深刻 ,
想到當今政治人物網紅之間的界線模糊 ,
甚至非常譁眾取寵 , 但就是有鐵粉信那一套。
就連前陣子美國總統自稱確診 ,
不到隔離期滿就出院接受粉絲的歡呼 , 
還在推特上得意地發表感言 , 宣稱自己終於了解COVID-19 並且免疫 ,
好像他之前輕忽、散佈錯誤療法和美國嚴重疫情都跟他沒關係 ,
這麼荒謬的國家領袖 , 跟電影呈現的諷刺畫面不謀而合 。

台灣執政黨不顧全民健康 ,
執意要進口美國萊豬 ,
連最應該負責把關的衛福部還把黨意放在最前面 ,
卻提不出一套嚴謹的把關政策來說服國人 ,
也有一群人說那就不要買、不要吃就好了 ,
殊不知將來可能害慘那些作小吃生意的老百姓 ,
爲了美帝國傾銷的無良商品 ,
還要浪費那麼多經費和功夫在防堵上 , 
每天看這些豬新聞.... 又開始浮現電影那一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