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大英01.jpg

好幾次回台南過農曆年 , 都和奇美博物館擦肩而過 ,

今年 6 月社大老師揪對藝術有興趣的同學一起去參觀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

因此我終於來到保安車站了 !

大英03.jpg

年輕時與朋友到英國自助旅行時 , 也曾到英國國家藝廊 ,

展品從1260年早期文藝復興Sainsbury 翼樓到1900年現代藝術東樓 ,

不過那時有時差 , 頭昏逛美術館的收穫大減 , 只是走馬看花 。

這次老師訂到星期一 9:30 的場次 ,

我心想應該可以好好欣賞名畫了 。

大英02.jpg

結果 .... 有預約場次和沒有時間限定的特展一樣得在畫前排隊 ,

因為租導覽機的人會停留得比較久 , 唉~~~

不過光看畫旁邊的中文解說 ,

對英文菜菜子的我 , 就比在國外看展覽學習更多。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其中有一幅" Doña Isabel " 肖像畫讓我對西班牙國寶級畫家哥雅 Francisco de Goya 大大改觀 ,

話說以前翻西洋美術史時看到他畫的西班牙王室 , 沒什麼感覺 ,

又看到幾幅黑色恐怖畫 , 心想這位畫家怪怪的 .....

沒想到他也有這麼優美的畫作 。

 

回家找出當年買的導覽書 ,

勤快地查字典 、閱讀有關這幅畫的介紹 ~

Doña Isabel 和她丈夫 Don Antonio 是哥雅很好的朋友 ,

Don Antonio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國務大臣 ,

可見哥雅在宮廷裡跟達官貴族關係良好 。

這幅肖像畫是哥雅根據傳統 、答謝主人殷勤款待的禮物 ,

不過國務大臣畫像後來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賽馬俱樂部毀於火災

 

Isabel 夫人的瑪哈 maja 風格 ,

原本是馬德里社會底層婦女的裝扮 ,

但是在 18世紀末 、19世紀初卻流行於上流階層 ,

成為西班牙的國家象徵 patriotism ,

黑色的連頭紗蕾絲短披肩 mantilla 高腰設計 high-waist ,

顯得更加撫媚動人 。

 

很明顯地 , 畫中人擺出佛朗明哥舞者的姿態 ~

左手叉腰 , 頭部與軀幹呈現不同方向 ,

神情堅定又自信地 。

 

在軀幹前伸出的右手臂和右手 ,

使得這幅半身像的構圖呈現完美穩定的三角形 ,

但如果少了 " 黑色瑪哈 " 光環般襯托亮白的肌膚和粉色衣著 ,

便會淪為一幅庸俗的畫作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哥雅強調出這位少婦最美的眼睛和青春肌膚 ,

同時也不隱藏她多肉的鼻子 、下顎和有些嬰兒胖的雙下巴 。

 

1980年透過 X光攝影檢測出哥雅是在一幅身穿制服的男士肖像上 、沒有掩蓋圖層地作畫 ,

可見兩幅畫的時間很接近 ,

她的下巴附近依稀可見男士的眉毛線條 。

珍藏展的解說是當年西班牙政局動盪 ,

不容易取得物資和贊助 , 畫家必須經常重複使用畫布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網路照片 )

剛好那陣子有部紀錄片上映 ~ " 再見哥雅 : 卡葉爾與布紐爾的最後巡禮 " ,

所以我趕在下片前去電影院觀賞 ,

果然吹著冷氣 、看大螢幕 , 更能輕鬆品味收藏於不同國家的哥雅畫作 。

 

卡葉爾 Jean-Claude Carrière 是一位法國知名的編劇 、演員 、 導演 、作家和畫家 ,

曾得過坎城金棕櫚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

我有印象的電影是 " 布拉格的春天 " 和 " 大鼻子情聖 " 。

 

他和西班牙超現實名導布紐爾  Luis Buñuel 是關係密切的合作夥伴 ,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 , 布紐爾早已辭世 ,

但是他們倆人跟哥雅一樣 , 都出生於西班牙亞拉岡自治區 ,

擁有一些類似的生命經驗 。

卡葉爾帶著好友的鬼魂和回憶 , 一起尋訪最愛的哥雅 ,

他也為電影 " 哥雅之魂" 寫了劇本 ,

他在2021年過世 , 這部電影是他留下最後的身影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壁毯畫稿 / 圖片來源 : Useum )

哥雅的名聲和他的繪畫生涯同樣很難定位 。

 

出身貧寒的鍍金匠家庭 , 小時候被教士發現他的繪畫天分 ,

被送去跟畫家學習 ,

曾到義大利留學 , 受到文藝復興的薰陶 ,

自己也鑽研西班牙偉大畫家維拉斯奎茲的風格 。 

 

後來娶了同鄉的宮廷畫家妹妹為妻 ,

經過引薦 , 他進入宮廷繪製壁毯畫稿 ,

愉悅輕鬆而甜美的裝飾風格 ,

進而成為宮廷畫家和肖像畫家 ,

靠著才華和人氣 , 能夠先後於不同政權的國王底下工作 , 倖免於戰後迫害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西班牙王室 / 圖片來源 : Useum )

卡葉爾來到哥雅畫作收藏最完整的西班牙普拉多美術館 ,

我也曾跟著旅行團去過 , 被裡面的館藏震憾得過於興奮 ,

尤其是看到維拉斯奎茲的名畫 ,

可能時間有限 , 我對哥雅廳居然沒什麼記憶 ,

只記得導遊介紹兩幅黑壓壓的油畫 。( 大概不喜歡 , 就自動從腦袋刪除了 ..... )

 

卡葉爾對哥雅充滿好奇的提問 ~

從宮廷下班後的哥雅 , 到底在想什麼 ?

為什麼他的房間佈滿了生前從未公開過的黑色繪畫 ? 

 

看他畫的查理四世一家 ,

各個庸俗華麗地排排站 ,

被評論為~ " 像中樂透的雜貨商一家人 " ,

其中一位公主的頭奇怪地轉向後面 ,

據說是因為過於蒼白 、哥雅拒絕畫出 ,

哥雅自畫像還隱身在後面畫板陰影下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宮女 /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

不像維拉斯蓋茲為王室畫的“宮女”,

構圖和景深 、虛實空間運用都成為美術史上的經典 ,

畫家自畫像的氣勢也差很多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哥雅之魂海報 / 照片來源 : imdb )

也許那是哥雅對王室的嘲諷 ,

我後來也找到2006年的電影 " 哥雅之魂 Goya's goasts" 觀賞 ,

裡面就有演到當時西班牙王室的昏庸淫亂 ,

皇后演員長相就酷似哥雅筆下描繪的 ,

她要哥雅畫一幅馬上英姿的肖像畫 ,

其實是先畫馬 , 皇后再騎在假的木架馬鞍上擺 pose ,

如果對成品不滿意 , 畫家可能拿不到酬勞 。

 

不知道哥雅是不是故意的 , 都不願幫她美肌一下 ,

寫實地畫出她的法令紋和滑稽的笑容 ,

當拿破崙的法軍攻下西班牙 ,

法國官員們就揶揄皇后肖像~ 這麼醜 , 怎麼還有那麼多情夫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瑪哈 / 圖片來源 : Useum )

哥雅私下畫畫則是另一回事 , 而且沒在怕的 。


當法國已經開始為大革命的啟蒙醞釀 ,

西班牙仍然是天主教宗教統治的國家 , 嚴禁繪畫裸體 ,

自主性很強牡羊座畫家偏偏反其道而行 ,

卡葉爾說他先是畫了一張 " 裸體的瑪哈 " , 受到告誡 ,

他不做修改 , 絕不妥協 , 乾脆又畫了一張 " 穿衣的瑪哈 " ,

神情姿態更為嫵媚撩人 ,

據說是由一位權臣 、皇后情夫收藏在宅邸裡的秘密小房間 ,

不過後來被宗教裁判所判猥褻而沒收 。

 

紀錄片中有一幅某病重的夫人委託哥雅 ,

她想在死前留下美麗的肖像畫給家人 ,

哥雅果然不負所望 , 畫出一位賢淑端莊的母親 。

這個小故事也可看出他善心的一面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哥雅之魂劇照 / 照片來源 : imdb )

不過卡葉爾指出 , 哥雅對畫有特別的癖好 , 尤其是女性 ,

每當客戶請他畫出手部 , 就必須加價 ,

但是如果能讓他畫腳 , 他就很高興不另外收費 。

我覺得他的確都把女性的腳畫得很小巧性感 。

 

" 哥雅之魂 " 有一段幽默的對白是羅倫佐神父問哥雅能不能畫出手部 ,

哥雅說手比較難畫 , 一隻手兩千 , 神父就默默地把手縮進長袍裡 ....

 

在夜晚畫室中 , 只見哥雅戴著一頂自製的燭光頭燈帽在作畫 ,

很有趣 , 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發明的 , 頭頂會不會很燙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阿爾巴公爵夫人 / 圖片來源 : Useum )

卡葉爾也講到畫家的風流韻事 ~

他的老婆幫他生了19個小孩 , 但是只有一個兒子活到成年 ,

和也是牡羊座的音樂之父巴哈際遇相當 ,

兩任老婆生了20個小孩 , 只存活一半 。

不過哥雅可沒有巴哈那樣專一 ,

不僅與有夫之婦的貴婦模特兒交往密切 ,

還把這段關係隱藏在畫裡 , 成了公諸於世的秘密 。

 

這位貴婦是阿爾巴公爵夫人 Duchess of Alba ,

原本是名交際花 , 聽說集美貌 、智慧和財力於一身 ,

比皇后還招搖 。

當50歲的畫家遇到他的繆思 , 30多歲 , 正值花樣年華 。

 

卡葉爾說 , 1792年哥雅有一次突然昏倒 , 醒來後開始飽受耳鳴之苦 ,

聽力漸漸消失 , 所以他受過手語的訓練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 )

在1795 年公爵夫人的肖像裡 ,

右手奇怪的手勢 , 其實是手語中哥雅的 G 開頭

 

1797 年的肖像雖是居喪期 , 仍穿著時髦的瑪哈服 ,

腰繫紅帶子 , 衣袖和鞋子都閃閃發光 ,

哥雅毫不隱諱對夫人的愛慕 , 

讓她右手戴著兩支戒指 , 一個刻著Alba , 一個則是 Goya ,

並且指著地上的 " Solo Goya 只有哥雅 " 字樣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哥雅自畫像 / 圖片來源 : Useum )

大英04.jpg

( 林布蘭自畫像 )

哥雅也受17世紀的荷蘭大師林布蘭影響 ,

自畫像忠實地記錄歲月的痕跡和練習繪畫技巧 。

 

這次珍藏展中 , 有一幅林布蘭離世前的自畫像 ,

在世時就功成名就的他 , 卻因生活揮霍而晚年不保 ,

在這幅畫中 , 他用厚重的顏料堆疊出臉部的皺紋 ,

蒼老陰霾 。

 

而哥雅1820年的自畫像 ,

更畫出醫生照料下病重的模樣 ,

想到梵谷也畫出割耳後的自畫像 ,

兩者都因生病而精神狀態有問題 。

 

原本性情的分裂 ,

在1802年公爵夫人死後 ,

哥雅對宮廷貴族世界便失去興趣 。

加上耳聾 , 病魔漸漸影響他的藝術風格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奇想集 :理性沉睡  心魔生焉 / 網路圖片 )

哥雅受林布蘭影響 , 也鑽研蝕刻銅版技巧 ,

他用平行線表現明暗 , 還自創細點腐蝕法營造像炭塗的素描效果 ,

1799年出版的 " 奇想集 " ,  是他在耳聾後 , 表達內心錯綜複雜激情的出口 ,

極盡諷刺醜化地提出政治 、宗教和社會亂象的批判 。

 

其中一幅描寫未受啟蒙的人理性沉睡時 ,

化身蝙蝠的心魔就出現控制一切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左:奇想集  / 網路圖片)                             ( 右:哥雅之魂劇照 / 照片來源 : imdb )

" 哥雅之魂 " 電影一開場便是奇想集的熱賣 ,

引起教會的不滿 , 除了禁止哥雅再出版 ,

也開始一連串宗教裁判所對非天主教教徒 ( 異教徒 ) 進行宗教迫害 ,

很多是莫須有的冤獄 。

 

雖然劇情對哥雅的一生沒有很詳盡的刻畫 ,

而且耳聾後跟正常時講話也沒太大差別 , 只是旁邊多了一個手語隨從 ,

但是營造出的時代背景對他的影響倒是拍得很不錯 ,

像宗教審判的服飾場景考據 , 是參考 " 奇想集 "的畫作 ,

還有把另一幅畫很立體生動地呈現在電影中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1805年 5 月3日 / 圖片來源 : Useum )

•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在奇美 : 再見哥雅

( 格爾尼卡 / 畢卡索 / 網路圖片 )

哥雅這幅 " 1805年5月3日" 與畢卡索知名的" 格爾尼卡 " 有相類似的訴求和重要性 ,

前者是法國拿破崙軍隊佔據西班牙 , 對反抗的群眾行刑般地虐殺 ,

在陰霾的天空下 , 一排槍擊手對準手無寸鐵 、哭泣的老百姓 ,

地上堆積的屍體血流成河

後者則是1937年西班牙內戰 , 佛朗哥領導的國民軍在德國納粹黨支持下 ,

對格爾尼卡小鎮進行無差別地毯式轟炸 , 1600居民慘死 ,

畢卡索將血腥隱藏在無色彩大圖之下 ,  以立體派技巧表達支離破碎的意象 ,

倒地的人 、慘叫的人和馬 、抱著死去孩兒悲痛的母親 、邪惡勢力的人身牛頭 ......

 

時隔一百多年 , 兩者都是對戰爭加害者的控訴和闡述戰爭的無情 ,

哥雅的蝕刻版畫也有一些關於戰爭暴戾的畫題 , 死後才公開 ,

可惜到了二十一世紀 , 人類依舊沒有從中得到省思 ,

武器不斷演進 , 掌權者的理性依舊沉睡 , 以暴制暴的戰事輪迴無休 。

 

哥雅晚期畫出一系列惡夢病態式黑色創作 ,

以畫刀代替畫筆 , 狂亂的風格 ,

告別過去古典浪漫唯美風格 ,  卻成了現代藝術先驅 ,

尤其是他的蝕刻版畫讓他名揚四海 ,

奠定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 。

大英05.jpg

我則是從這幅優美的肖像畫 ,

進而更了解這位以前不怎麼喜歡的藝術家生平與名畫背後故事 ,

是這次參觀奇美博物館之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額外收穫 ,

特地撰寫一文紀念這趟藝文之旅 。

 

參考資料 :

The National Gallery Companion Guide

佳慶藝術圖書館---新地平線 New Horizons

光明與黑暗 , 迴廊中的哥雅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 2023 金門印象

金門02.jpg

2023年開始參加社大走讀輕鬆Go課程 ,

跟隨老師導覽遊北台灣 ,

比起以前老喬一個人走 , 能增長更多見聞 ,

彌補以前教科書裡略談 、避而不談和過目即忘的歷史故事 ,

腳力也進步許多。

 

還不到盛夏的 6 月,老師課外又辦了一團金門 3 日遊 ,

經過多年「父母在 , 不遠遊」的長照生活 ,

對出遠門的一切都感到陌生 , 鼓起勇氣報名參加 ,

當飛機越過台灣海峽 ,  ​​看著窗外的雲朵和鳥瞰的海岸線 ,

頓時也有偽出國的愉悅 。

金門03.jpg

( Google Map )

以前從課本得到的金門記憶 ,

不外乎是軍事重地 、戒備森嚴或是風獅爺 、高粱酒 、貢糖 、一條根與砲彈菜刀等風俗特產 ,

經過 3 天的巡禮 ,

多樣的面貌著實打破我預想中硬邦邦的刻板想像 。

 

雖然不像被殖民過的台灣 , 有著多元文化融合的包容性 ,

但離廈門更近的金門 , 似乎保留了從先人移民以來更原汁原味的傳統 ,

看到他們展示完整的族譜 , 祖先牌位和神佛像位置也與台灣習俗相反 ,

慎終追遠的景象讓我很感動 ;

再加上地理位置出航便利 , 也有很多功成名就的華僑來自這裡 ,

例如歌手孫燕姿和林俊傑的祖籍都在這裡 。

金門04.jpg

我們參訪一座很漂亮的陳景蘭洋樓 ,

就是旅居印尼 、新加坡的僑商陳景蘭在民國10年回鄉興建 ,

為 2 層樓房 , 7開間的拱廊有西洋列柱風格 ,

以灰白色為主調 ,  非常莊嚴典雅 。

 

後來陸續用作學校 、軍醫院和官兵休假中心 ,

戰時 , 金門中學就曾在此上課 。

以前為了避免發生像沖繩美駐軍強暴當地婦女 、仍享治外權的憾事 ,

金門設有所謂軍中樂園的831特約茶室 ,

當時洋樓也充當公娼健檢的場所 。

金門01.jpg

洋樓在823砲戰時嚴重損毀 , 於民國97年修復完成 。

面對料羅灣的洋樓外面 ,

有一尊綁著披風 、很威嚴的鎮海風獅爺 ,

風獅爺拿不同法器就有不同法力 , 一年換兩次披風 。

 

以前只看過 Q 版的文創品 ,

還以為風獅爺是金門的吉祥物 ,

直到看到本尊威嚇的模樣 ,  讓我不禁肅然起敬 。

金門06.jpg

清光緒 26 年 , 旅日華僑王國珍 、王敬祥父子經商有成 ,

回鄉帶領族人建立18棟閩南建築 ,

" 十八間 " , 捐作為山后民俗文化村 ,

整修保存得很漂亮 , 又是個拍美照的好景點 。

 

王家是以日本神戶為事業基點 ,

貿易網絡遍布中國沿海和南洋各港埠 ,

回鄉致力於修橋造路等善舉 ,

兒子王敬祥還傾力贊助在日本號召革命的孫中山先生 。

金門05.jpg

 

金門07.jpg

處處可見燕尾屋脊與馬背式紅磚牆 、交趾陶裝飾 ,

這間海珠堂 , 原是規劃為私塾 ,

排水口造型是龍頭鯉魚身 ,

有魚躍龍門之意 。

 

裡面有個洗硯池的設計很特別 ,

感覺雖是從商 , 但也是書香門第 。

可惜又被現代觀光客誤認為許願池了 。

 

金門人很重視子弟的教育 , 有很多獎學金補助 ,

希望孩子最好能到台灣上大學 、出人頭地 ,

立委陳玉珍便是一路從金門中學 、台大 、北京念到哈佛 ,

問政為家鄉謀福利 。

金門08.jpg

位於金城鎮一處傳統市場裡 ,

有一座清嘉慶年間的浙江水陸提督邱良功之母節牌坊 ,

四柱三間三層 , 由花崗石和青斗石雕刻而成 ,

古色古香 , 列為金門國家級古蹟 。

 

從小失父的邱良功平定海盜有功 ,

在母親許氏去世多年後 ,

為了感念母親撫育之恩 , 奏請皇上賜予牌坊 。

柱子下有一尊彩色的雌獅 , 面露慈藹笑容 , 頭上還有彩球 ,

據說就是代表他母親 。

金門09.jpg

戰時挖的坑道也讓我佩服不已 ,

因為都是靠阿兵哥埋藏炸藥後 , 再一刀一斧劈出來的 ,

金門的地質主要是因花崗岩漿造山運動形成的 ,

從小教科書裡讀到的毋忘在莒所在的太武山 , 就是花崗岩 ,

擎天廳位於太武山山腹的坑道中 ,

長60 、寬18 、高11公尺 , 700多個座位 ,

戰時曾是傷兵醫護所 , 後來變成阿兵哥看電影 、勞軍演唱會的地方 。

金門10.jpg

天花板上留下的刻痕 , 見證了前人的艱辛努力 ,

粗曠的紋路 , 曾有一說彷彿有九條龍盤踞上方 ,

缺少慧根的老喬 , 只覺得嘆為觀止 ,

難怪後來退役軍人又在台灣鑿出一條條橫貫公路奇蹟。

 

導遊講起金門戰役的歷史 ,

太多人名我只能略記一二 ,

尤其是我成長階段曾聽過的名人 ,

例如民國38年孫立人將軍帶著他在鳳山訓練的國軍來金門助陣 ,

古寧頭大捷讓一直吃敗戰的國軍士氣大振 ,

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將軍就曾參加過他的現代化軍事訓練 。

 

可惜前者後來可能功高震主 , 被老蔣前總統軟禁起來 ,

根據錢復回憶錄訪談提到後者擔任行政院長時 ,

與李前總統個性都太強勢而不合 , 間接被拔除軍權 。

金門11.jpg

民國34年 , 西元1945年台灣脫離日本統治後 ,

歷經了一段政權更替的白色恐共黑暗期 ,

而在前線也風雨飄搖 、烽火連綿 ,

當時仍是邦交國的美國曾勸老蔣總統放棄金馬 ,

但是他認為守住金門 , 台灣才有救 。

身在台灣 ,  還是要感念惜福當年能夠免受毛澤東的解放軍摧殘 ,

都是靠國軍與金門居民守衛家園的犧牲奉獻 。

 

看到 2023 下半年爆發的以哈戰爭 , 

哈瑪斯的巷弄 、地下戰略 , 讓我想到走在金城鎮的民防坑道 ,

雖然只開放部分體驗坑道 , 其實能夠四通八達通往人群聚集場所 ,

一旦發生空襲 , 便能快速躲藏並疏散 。

金門13.jpg

坑道中有模擬的戰備儲藏室 ,

戰時的金門人成立自衛隊 , 一人一把槍 ,

晚上實施宵禁和燈火管制 ,

出入都有管制 , 以防敵軍滲入 。

 

第一次面對這種活生生的前線日常生活遺跡 , 想像起來就怵目驚心 ,

覺得一些國內外的政客和激進份子主張讓台灣一人一把槍地和老共戰到底 ,

真是很不負責任地把得來不易的和平與建設丟進火坑的言論 。

 

我在雙北只看過幾處日治時期遺留的防空洞外觀 ,

曾看過台視報導全台的防空洞 , 基隆就有600多個 ,

因為當時要躲避美軍的轟炸 ,

跟著老師爬基隆紅淡山時 , 就有一個可容納1000多人的佛光洞曾充當防空洞 。

現在大部分都荒廢 , 有的變身為藝廊 、餐廳或美容院 ,

甚至在屏東的二戰遺址中頗具規模的日軍石頭營坑道 ,

還可能會被移作光電發電廠 。

 

很難像金門保存得這麼好 ,

兼有觀光 、教育和仍具防禦用途 。

金門17.jpg

即使在坑道中還不能保證安全無虞 ,

我們到離大陸最近的東北角前線據點~ 馬山觀測站參觀時 ,

坑道中還有讓衛兵躲藏的凹處 ,

從小洞中可以突擊侵入的敵軍 。

 

觀測站的外牆有一公尺之厚 ,

為了抵擋敵軍槍彈 ,

肉眼就能看到2100公尺的對岸角嶼和中國進行填海造陸的採砂船 。

金門18.jpg

我還有印象的1979年林毅夫叛逃事件 , 就是發生在此 ,

中美斷交時 , 他還是熱衷示威抗議活動的台大學生 ,

之後反而從台大休學 、進入軍校報效國家 ,

成為國難當前的募軍楷模 , 很受時任行政院長的小蔣總統提攜 ,

讓他當上"天下第一哨"的連長 ,

沒想到他會帶著籃球游到對岸 , 原因有一說是不滿軍中派系排擠 。

曾在新聞看到他現在已成為中國知名的經濟學家 。

金門19.jpg

馬山播音站就在觀測站裡面 ,

以前常聽說對老共廣播心理戰和鄧麗君的美妙歌聲 ,

百聞不如一見 。

 

21世紀變成網路當道 、防不勝防的抖音統戰之議 ,

連夜市小民為了生意舉辦的跳舞比賽也會被罵 。

老喬不太清楚抖音是什麼玩意 ,

可能偶爾會點進去看看群組傳來的影片 , 也許其中就有抖音 ,

但是都覺得沒什麼興趣 , 看一下下就離開 。

台灣政治氣氛越來越像戒嚴時期 , 隨時擔心匪諜就在你身邊 ,

只要碰到選舉 , 就拿來操弄一下 。

金門12.jpg

金門14.jpg

行車通過金門大橋 , 來到烈嶼(小金門)九宮坑道 ,

彷彿來到探險電影場景 ,

那是戰時補給軍需船停靠的地方 , 雙丁字型坑道 ,

得趁漲潮才能進。 

金門15.jpg

水路坑道旁邊另一入口 , 曾經是九宮醫院

戰時傷兵 、病患躲在濕氣重的環境中治療 ,

甚至生孩子 , 真是辛苦 。

 

坑道也是國軍先鑿圓洞 、塞雷管爆破 ,  再挖成的 。

坑道外有步道 , 可從九宮碼頭走到羅厝漁港 。

金門16.jpg

獅山砲陣地的坑道更是壯觀 ,

宛如電影中的太空基地 ,

裡面展示了戰時的大砲武器裝備 。

 

剛好前幾天看到電影台在播丁善璽導演 " 823砲戰 " 數位修復版 ,

民國47年8月23日 , 金門被共軍無情的砲火襲擊 , 滿目瘡痍 ,

就像今日的烏克蘭和加薩走廊 , 平民的身家性命無一倖免 。

 

劇情後半段演出國軍進行" 轟雷計畫 " ,

趁黑夜共軍停火時 , 搶灘運送砲彈 、軍需品 , 還有撤退老百姓 ,

把情勢危急的張力和戰爭的大場面 , 拍得很不錯 ,

應該動用了不少國家資源 , 算的上是以前的大內宣電影 。

我最記得導遊說美國賣給我們的大砲 ,

砲管都會鋸掉一截 , 只能當作 " 防禦性武器 " ,

往好的方面想 , 是可以避免擴大雙方衝突 。

 

後來應我軍強烈要求下得到的8吋砲 , 大概就是所謂 " 轟雷計畫 " , 

用來猛烈砲擊廈門車站 , 重創共軍士氣 ,

砲戰才漸漸縮小規模 , 變成單打雙不打 。

一直到民國68年 、1979年 , 被越戰搞得內憂外患的美國為了聯共制俄 ,  與我國斷交 , 

但是那時的外交部官員努力不懈地與美國談判協商 ,

鞏固實質的雙邊關係 , 中共也停止對金門砲戰 。

 

接著逐步開放兩岸探親交流 ,

雙方在和平的氣氛下 , 能夠各自發展經濟建設 。

有了溝通管道 , 彼此在不同體制下也能進行交流 ,

讓下一代能夠互相理解 , 化解敵我意識 。

 

回頭看那個風雨飄搖的大時代 ,

我體認到在中華民國這支保護傘下 ,

讓生長在台澎金馬的人民免於被解放軍文革蹂躪 ,

絕對不是主張台獨人士所說的災難 。

金門21.jpg

參觀小金門勇士堡地雷展示館 ,

嵌在地上一顆顆的圓物狀 , 那是我的地雷初體驗 。

有一張戰時金門地區地雷分布圖 , 以紅點代表 ,

海岸線除了最靠近台灣的料羅灣以外 , 都有著密密麻麻的紅點 ,

看得我頭皮發麻 。

 

後來排雷時 , 還要規劃小方格地找 ,

一不小心就炸死工作人員 ,

連保險公司都不敢提供保單 ,

戰後的越南也是 。

 

試想如果台灣也像美國政客提議下如法炮製 ,

那真的是毀掉有福爾摩沙之稱的美麗海岸線 ,

島國生活將完全變調 。

金門20.jpg

參觀莒光樓時 , 除了重新喚起小時候課本 、集郵冊的記憶 ,

又認識了一位偉大人物~胡璉將軍 ,

抗日戰爭時 ,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

他率領國軍守住石牌要塞 , 善用欺敵戰略 ,

打敗日軍後 , 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823砲戰時 , 他也命令陸軍郝柏村師往堆放炸彈的廈門車站猛烈轟炸 ,

連老毛都對他敬畏三分 , 形容他狡如狐狸 , 猛如老虎 。 

金門22.jpg

這位將軍是金門的恩主公 ,

蓋學校 、開闢道路 、種樹 、種高粱 、建酒廠 、興修水利 ,

提升人民的教育和經濟 。
 

金門酒廠的由來 ~

胡璉將軍偶然喝到金門人葉華成私釀的高粱酒 , 覺得非常棒 ,

便勸說葉籌辦酒廠 , 他本來不要 , 最後勉強答應 。

胡將軍看金門土地不適合種稻米 , 就要農民改種高粱 ,

再用一斤高粱換一斤米 。

一群來自東北的老兵 , 退伍後也投注心力 ,

將故鄉釀製高粱酒的方法帶進來 ,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 , 才有後來的成績 ,

成為金門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

 

因為他的個性不喜歡奉承 ,

當他周圍的人都升官 , 只有他沒有 ,

後來還被派去當越南大使 。

金門26.jpg

金城鎮浯江溪口的建功嶼有著奇特的戰地風光 ,

上午退潮時 , 走在像摩西分海般的石板路上 , 可抵達建功嶼 ,

等到漲潮後 , 海水淹沒了道路 , 建功嶼遂成了海上孤島 ,

因此有金門的聖米歇爾山之稱 ,

曾有觀光客錯過時間 , 被困在島上 。

金門27.jpg

走在泥濘的石板路上 ,

沿路可見蚵殼和招潮蟹 ,

還有芬蘭地景藝術家的「牡蠣人」鑄鐵裝置藝術品高高矗立著 ,

很融入當地景致 ,

我們去的時候 , 倒是沒看到採野生牡蠣的人 。

金門23.jpg

金門23-1.jpg

面向大陸的海岸 , 保留一排阻止共軍上灘的軌條砦( 音寨 ) ,

將廢棄火車鐵軌末端削成尖狀 ,

50度斜插入水泥漿底座 。

 

退潮時 , 由許多無名英雄趕工完成 ,

當漲潮時 , 這種簡約 、克難又堅固的軍事設施發揮功能 , 形成防守性柵欄 ,

今日成了觀光客拍照的熱門景象 。

金門24.jpg

走入建功嶼的碉堡中 ,

只剩下空蕩蕩的阿兵哥睡床 、固定槍枝的圓洞

和牆上的提醒標語 ,

體現當年國軍彈藥是多麼省著用 ,

更別說會像現在阿兵哥會抱怨吃不飽或菜色不佳了 。

金門25.jpg

建功嶼上還矗立著鄭成功雕像 ,

我只在台南散策時參觀一些有關鄭成功的古蹟 ,

沒想到在金門也有祂的事蹟 ,

原來祂讓台灣脫離荷蘭人殖民之前 , 先從廈門退到金門 ,

現在金門模範老街 , 原是鄭成功練兵的內校場

 

反清復明的決心和形象 , 剛好與當年想"還我河山"的國民政府吻合 ,

建功嶼附近還有一座曾任國防部長的小蔣總統提議的延平郡王祠 ,

鄭成功成為教科書中民族英雄的典範 。

 

後來我聽了蔣勳老師的podcast介紹~ 荷蘭作家寫的 " 福爾摩沙之王" ,

裡面對鄭氏父子的描述比起教科書的刻板文更活靈活現 ,

例如鄭芝龍不是一般海盜 , 而是擁有強大軍艦 , 勢力從日本海到麻六甲海峽 ,

其中還有烏鬼隊 , 是西方傭兵 , 對他非常忠誠 。

 

他在故鄉泉州有老婆 , 但是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 ,

所以鄭王爺還是一位中日混血呢!( 教科書從來不寫民族英雄有個日本名字"福松" .... )

金門25-1.jpg

( 網頁照片 )

鄭芝龍在澳門待過 , 精通荷蘭文和葡萄牙文 ,

為了和外國人做生意而信奉天主教 , 所以有個"尼古拉"的教名 ,

也曾跟台灣的東印度公司打交道 ,

當荷蘭人想種甘蔗 、發展糖業 , 卻找不到會務農的原住民 ,

剛好泉州那邊發生災變 , 聰明的鄭芝龍就和官員協商 ,

他可以提供補助 、幫忙把災民運往台灣解決問題 ,

然後再把災民賣給荷蘭人為奴 、去種甘蔗 , 

當起人力仲介商 , 那批災民也順遂變成了移民 。

 

後來明朝被滿清打敗 ,

鄭芝龍為了生存考量 、不做無謂的犧牲而降清 ,

從此父子走向不同的政權抉擇 ;

但是當清廷不滿鄭成功而要處決鄭芝龍後 ,

鄭芝龍並沒有為了個人生命 , 要自己的艦隊起而奮戰 ,

反而是寫下遺書 , 要艦隊南下去台灣投靠鄭成功 、幫助他完成大業 。

金門25-2.jpg

( 翻拍 )

蔣老師說台灣早期有很多第一手的荷蘭文記錄是保存在荷蘭 ,

立場很客觀 , 不會糾結在民粹主張 。

漢聲雜誌就曾出版過“ 梅氏日記 " ,

是有關鄭成功與荷蘭議和 、簽和約的紀錄 ,

原文保留在荷蘭國家圖書館

 

這位荷蘭土地測量師梅氏在普羅民遮城 ( 今赤崁樓 ) 見證鄭荷議和的經過 ,

他的日記還詳細記錄鄭成功的長相 ~

"我猜他年約40歲 , 皮膚略白 , 面貌端正 , 眼睛又大又黑 。

那對眼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 , 不斷到處閃現 ....

間隔大大的牙齒 ....

鬍子不多 , 長及胸部 。

他說話的聲音非常嚴厲 , 咆哮又激昂 ,

說話時動作古怪 , 好像要用雙手和雙腳飛起來 ...."

 

我覺得梅氏在面臨性命存亡的時刻 ,

觀察能力可能要打個折扣吧 ?!

居然把我們的民族英雄描寫得那麼奇怪 , 哈!

不過他與普城荷蘭人的談判過程 、恩威並施手腕的確很令人佩服 。

金門25-3.jpg

( 台博館收藏的鄭成功畫像 ) 

書中也附錄了其他歷史記錄來對照梅氏日記的準確度 ,

例如鄭成功給荷蘭官員的信中寫道~

台灣只是他的父親表現對荷蘭的友誼而借給他們的 ,

現在他要收回去自己來建設 ,

如果荷蘭人表現順從 , 仍可以保留財產和性命 ,

否則只有死路一條 。

 

被鄭軍包圍的普城 , 缺水 、缺糧 , 又堆滿垃圾讓人生病 ,

務實的地方官沒多久就接受談判條件 、交出城堡 ,

但仍暗地裡希望熱蘭遮城的援軍趕快來 。

 

當熱城那邊的軍情吃緊 ,

一心想趕快拿下台灣 、建立復國基地的國姓爺 ,

對留在普城當人質的荷蘭人或逃兵的軍紀處分也越來越嚴厲 ,

加上飢荒與環境惡劣 , 死了很多人 。

所謂民族英雄 , 也有殘忍的一面 。

 

回溯荷蘭人占領台灣時 , 也迫害各部落的原住民 ,

當年的加害者變成後來的被害者 ,

戰爭底下最無辜的就是平民百姓 。

以古鑑今 , 烏克蘭人民和加薩走廊的難民陷於劫難之中 ,

因為掌權者缺乏悲天憫人的胸襟和談判退場的智慧 ,

把權力慾望看得比人命還重要 ,

殊不知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 世事無常 ,

結果只是雙輸和一場空 。

 

從金門的鄭成功雕像 ,

延伸閱讀和對照世界戰事 ,

讓老喬學習與感觸頗多 。

金門28.jpg

金門29.jpg

位於金沙鎮的沙美 ,

原本有為國軍假日休憩的老街 ,

還有家金沙戲院

隨著阿扁執政時期實施裁軍後而沒落 , 成了廢墟 ,

卻因為單一色調的建築 , 成了網美拍照打卡熱點 ,

沙美摩洛哥之稱 。

金門31.jpg

最近我在公視看到一部紀錄片 " 金門留念 " ,

最有趣的是看到以前在金門服役的阿兵哥 , 

放假時常到相館拍張金門留念的軍裝照 ,

可以寄給父母 、女友報平安 , 

所以一條街上就有好幾家相館 ,現在也變少了 。

 

老攝影師還用傳統重複曝光技巧 ,

把女友的相片暈影合成在阿兵哥旁邊 ,

布景有各種金門風光可搭配的畫片 。

現在手機拍照方便 , 但也拍不出這麼復古風的相片 。

 

另外一部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 " 金門 Island in between " ,

導演江松長是在台灣出生 、美國成長 ,

疫情期間他乖乖待在台灣 , 那時國旅興盛 ,

也有了到父親當兵的金門來場家族旅遊的契機 ,

他也是第一次來到同屬中華民國的這塊土地 , 

讓他產生拍片的想法 。

 

他以自己的視角 , 來觀察這座夾在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島嶼 ,

當台灣仍是充滿對立 、矛盾的同時 ,

這個離中國更近的小島 , 

早就在民間不成文地熱絡交流著 。

金門30.jpg

 

我的2023金門印象斷斷續續 、拉拉雜雜地寫到2024年 ,

金廈海域已經在政治操作下開始不平靜 ,

但願同是炎黃子孫都能保有東方智慧 ,

彼此尊重 、彼此共榮 ,

不再重蹈歷史慘痛教訓的覆轍 。

 

最後放一首前幾天聽到李壽全的訪談 ,

他為鄧麗君製作最後的一張專輯中 ,

為她生前試唱的帶子 、重新配樂的老歌新唱 , 我很喜歡 ,

影片中也有她在金門的倩影 ,

用歌聲化解兩岸隔閡 , 也是一位巾幗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