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照片)
2017.4.23
某天聽到台北愛樂電台的訪談 ,
李清照私人劇團導演劉亮延推出他的爵士京劇~ 【馬伯司氏】,
我稍微聽了一段介紹 ~~~
由北京名角男扮女妝....
扮相美麗自然、具有觀眾緣....
獨角戲詮釋莎劇馬克白夫人....
東方京戲與西方爵士樂的撞擊火花....
我被他的宣傳勾起好奇心 ,
而且演出場地是在雲門劇場 ,
也是我很想去看看的原因之一。
揪了兩位住的近的藝文同好 ,
平日大家各忙各的 ,
很難得湊在一塊兒 ,
藉由這齣雲門特仕版的獨角戲開開同學會。
我們約在淡水捷運站 2 號出口 ,
有公車 836 直達劇場門口 ( 滬尾砲台站 ) ,
交通相當便利。
2008年雲門在八里的排練場燒毀 ,
我曾寫了一篇台北故事館的雲門特展 ,
當時保留的貨櫃也放置在園區展示。
2014年新劇場落成 ,
是在淡水中央廣播電台舊址 ,
就在劉銘傳於清法戰爭建立的滬尾砲台旁邊 ,
由建築師黃聲遠和田中央設計團隊籌劃 ,
成為台灣第一個表演藝術文化園區。
外面牆上刻有捐款贊助的感謝名單 ,
以墨綠、淺灰為主軸的建築 ,
低調優雅地與四周自然環境契合一氣 ,
幽靜的園區開放給民眾休憩之用。
還有定期展覽可免費參觀 ,
在本館外面陳列著朱銘大師的「白彩人間」系列雕塑展 ,
展期到 12/24。
(翻拍)
餐廳外面有個小蓮花池 ,
有著名舞蹈家羅曼菲的紀念雕像。
一連幾天的冷鋒陰雨 ,
這天卻雨過天晴 ,
非常舒服的幸運日!!! ^ ^
(網路照片)
劇場可容納 450人觀眾席 ,
很適合小編製的表演。
朋友到舞台右邊用手機掃描一個QR code,
然後可以免費下載電子節目手冊 ,
這倒是挺環保又現代的做法 ,
而且有提供 WI-FI ,
朋友就教我這個沒有行動上網的古早人用手機瀏覽 ....
不過不知道是我不習慣用手機閱讀 ,
還是到了下午老喬的腦力就呈現遲鈍狀態 ,
居然看不懂在寫什麼 ,
開演前還是趕緊閉目養神 ,
反正我看過當代傳奇的【慾望城國】,
對馬克白的故事並不陌生 ....
(網路照片)
第一幕《家書》,
劉欣然出場 , 扮相果然美艷動人 ,
男聲、 女聲和身段切換很厲害 ,
歌詞的文言文卻難為我也 ,
怎麼比張大春的劇本還艱深啊!!!
只好半猜半推理之下 ,
跟原本預知的故事不太一樣....
一開始是演一位中國的翻譯家 ,
他形容莎翁深諳人性幽微的刻畫就好比杜甫 ,
再來就換成女聲唱腔演馬伯司氏 ,
當他開始用白話講述時 ,
我終於比較進入狀況 。
從嫁入將軍家被婆婆百般挑剔 ,
講到夫君出征多年的獨守空閨 ,
表情風情萬種 ,
時而哀怨 , 時而嫵媚 , 又時而潑辣強勢。
然後他走出舞台框架和觀眾互動 ,
說大家可以叫她馬克白夫人或馬夫人 ,
但不是美青姊喔!
甚至也可以稱呼她為馬伯司氏 ,
她轉身回眸地點出重要的戲碼名 ,
這時我還在猜測這可能是她的本名 ....
他準備了糖果丟給觀眾 ,
表現出主人對貴賓們的殷勤招待 ,
並且一邊埋怨夫君不解風情、 冷落她 ,
捎來的家書只提及戰事和有關女巫的預言 ,
男人有野心但又下不了決心 ,
一邊霸氣地指著一名男性觀眾要他只能專心看自己 。
很有趣的設計。
舞台右前方一位烏克蘭鼓手楊小飛打著爵士鼓 ,
京戲唱腔唱和著爵士樂旋律 ,
很驚訝那外國人懂得國樂團的鑼鼓點 ,
兩人合作無間 ,
"女主角" 還會走到樂手旁挑動一下 ,
跟傳統戲曲很大的不同。
尤其到了後半段唱到如何協助夫君殺主篡位的過程 ,
台上兩人堆疊出緊張的高潮氣氛 ,
功力了得。
(網路照片)
第二幕《夢遊》,
唱詞依舊很文言文 ,
不過大致劇情有照著原著 ,
受到良心譴責的馬氏夜夜失眠 ,
不斷洗手想洗去幻覺中的血跡 ....
舞台左前方換成一位吉他手巫康裘上場 ,
後來我再讀節目冊介紹
演奏曲目是巴赫 Bach的巴洛克音樂~ 夏康舞曲 ,
纏綿不斷、 重覆盤旋的撥弦樂音
很能表現出主角心智的瘋癲狂亂 ,
和第一幕的爵士鼓的即興式有很不同的感覺。
(網路照片)
第三幕《紫杉調》 ,
是我最不懂的部分 ,
唱詞有各種稀奇古怪的藥材、劑量混一塊 ,
感覺是馬氏被預言的女巫附身 ,
將軍的命運大起大落 ,
其實都操控在背後女人的手中。
有點警世的意味....
雖然我這門外漢看的有點辛苦 ,
不過還蠻喜歡這齣戲創意的實驗性 ,
現場有不少劉欣然或李清照私人劇團的粉絲 ,
很熱烈地掌聲加尖叫。
只是表演時 , 後面工作室中一直傳來拍照按快門的聲音 ,
不時干擾坐在後段的觀眾 ,
有人忍不住走到後面去制止 ,
不知道是劇團還是劇場的攝影人員 ,
這點實在有待改進。
( 由左至右: 編劇+導演 劉亮延 / 主演+編腔 劉欣然 / 作曲+編曲 柯智豪 )
我們留下來繼續聽演後座談會 ,
聽到導演常提到" 林 ㄕㄨ "這個名字 ,
他說當他知道其生平之後 ,
就對他的作品和故事非常著迷 ,
【馬伯司氏】就是以他的譯作為基礎的戲。
我才想起來節目簡介上有寫到一位中國翻譯家 ....
(網路照片)
詳讀節目手冊也有提到林紓 ,
再上網查更多有關他的描述 ,
清末民初的舉人 , 字琴南 ,
精通古文 , 不懂英文 ,
第一本譯作是《巴黎茶花女遺事》,
他44歲時聽留學歸國的朋友王壽昌口述 ,
他很快地用古文轉述出來 ,
文筆流暢 , 造成暢銷 ,
不是正統的翻譯文學 , 有不少誤譯之處 ,
甚至把劇本譯成了小說 ,
但是是中國第一位在譯本上有刊登譯者的翻譯家。
在五四運動時期被許多研究西方文學的知識份子抨擊 ,
他自己倒是老神在在地回應:
夫吾不通英文惶不審英人之新 ○
至於神怪奇談鸞鳳陰陽 ○ 吾國新學所鄙 ○
余勉力作譯圖強 ○
倘有誤謬點染 ○ 浪漫翻譯 ○
諒余道聽塗說 ○ 附會湊就 ○
雲雲笑笑矣 ○
他自得其樂 , 無傷大雅 ,
專心投入做自己。
倒是一些知名的作家頗欣賞他的譯作 ,
例如魯迅、 胡適、 錢鍾書、 郭沫若等人 ,
覺得讀完他的翻譯能開啟對西洋文學和學習外語的興趣 ,
同時也是古文應用的佳作。
剛好我最近讀到錢鍾書夫人楊絳的《雜憶與雜想》,
她寫到錢鍾書跟女兒說一本西洋故事 ,
後來她也翻譯了同一本書 ,
女兒就說怎麼媽媽翻的內容和爸爸說的不太一樣呢?
哈! 看來錢老真的受到林老的影響很深呢!!!
他曾評論林紓能把原作的敗筆刪除 ,
並且更增添有趣之處 ,
有時比原文更有可看性。
順帶一提那楊絳大師也是位奇才 ,
不會說西班牙語 ,
靠自修學西班牙文 ,
翻譯了《唐吉軻德》。
(網路照片)
《吟邊燕語》就是莎翁的作品集 ,
連劇名都被他改成中國古典味了 ,
例如【仲夏夜之夢】變成【仙獪】,
獪唸"快", 有善於玩弄手腕之意 ,
形容劇中的仙王頗貼切。
而【馬克白】變成【蠱征】,
點出將軍聽了女巫的預言而發動政變 ,
我恍然大悟 ,
原來馬伯司氏就是林紓把Lady Macbeth翻的中文名啊!!!
第一幕劉欣然的林紓唱詞好像就是來自這本書的自序:
夜中余閑 ○
巍君偶舉莎士比筆記一二則 ○
余就燈起草 ○
積二十日書成 ○
莎氏之詩 ○
直抗吾國之杜甫 ○
可見他寫文的速度超快 ,
一生的譯作多達170多部 ,
錢鍾書評其61歲之後的作品漸走下坡 ,
色彩枯暗 , 勁頭鬆懈。
林紓那自由不羈的寫作性格 ,
也啟發了劉導和創作夥伴們。
他們想將正統京戲再創新 ,
爵士樂也是社會底層黑人尋求自由的抒發之樂 ,
2016年【馬伯司氏】首演時 ,
劉欣然是伴著錄音卡帶表演的 ,
這次則以 live 的形式演出 ,
挑戰性更高也更加靈活。
(網路照片)
劉導提到主角非科班出身 ,
也讓我非常好奇 ,
這位從小學聲樂美聲的大男孩 ,
是如何從氣象局公務員變成京戲演員呢?
查到一段劉欣然的訪問影片:
他是因為朋友建議去學學京戲的唱法 ,
才意外成了京劇票友 ....
剛開始學老生 ,
大家覺得他的嗓音和長相可以試試旦角 ,
抱著玩票兒的心態 ,
很驚訝自己畫了彩裝的確挺漂亮 ,
並不會排斥。
2007年參加央視京劇票友大賽 ,
拿到金獎 ,
也被邀請在戲曲春晩表演一小段節目 ,
他在那裡大開眼界 ,
觀賞了名家們的演出。
31歲時 , 因為香港導演關錦鵬找他演崑曲【伶香伴】,
同時還有話劇【老舍五則】的邀請 ,
他才下定決心離開原本穩定的工作 ,
下海追求夢想。
經歷一段非常辛苦的魔鬼訓練 ,
他也繳出亮麗的成績單。
父母從最初的反對 ,
到後來很驕傲他的選擇。
一個年輕人願意半路出家、
吃盡苦頭地投入傳統京劇的傳承和開創 ,
實屬難得。
有人質疑男旦是否還有存在的空間 ,
劉欣然也和林紓一樣 ,
有著專心走自己喜歡的藝術創作的骨氣 ,
他覺得過程就像一場奇遇 ,
如果成了史上最後一位男旦也不錯啊!!!
從一齣戲 .
延伸出兩個不平凡的故事 ,
收穫良多。
那天走出劇場 ,
我們又悠閒地一邊吃春一枝冰棒 ,
一邊漫步走下山坡到淡水河畔 ,
等公車時順便合拍幾張淡水美肌照 ....
人生偶爾放下工作和肩上責任 ,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看戲 ,
然後再各自回到崗位 ,
繼續過著庸庸碌碌的日子 ,
幸而有各種領域的藝術薰陶 ,
讓我可以神遊嚮往一番。
參考資料:
● 《馬伯司氏》節目冊----雲門特仕版
● 雲門新家落成! MOT TIMES明日誌
● 林紓 維基百科
● 林書的翻譯 維基百科
● 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 維基百科
● 《林紓譯作經典》 書評選萃
● 男旦劉欣然:從公務員到京劇演員 騰訊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