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過幾部有關猶太人在二次大戰被納粹掠奪迫害屠殺的電影 ,
2017.5 發現這部 "The Zookeeper's Wife"
是講華沙動物園園長夫婦人道救援300位猶太人的故事 ,
覺得題材很特別 , 便去看了電影。
看完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片子後 ,
心中又充滿了疑惑 ,
部分戲劇性的情節發展過於好萊塢元素 ,
有點削弱了我對援助計畫的感動。
於是我買了美國作家 Diane Ackerman 的同名原著 ,
去年開始斷斷續續地消化完那段令人震撼和不忍的歷史故事 ,
很佩服這位女作家不僅參考了兩位主角的回憶錄 ,
也蒐集了華沙的二戰史料 ,
還研究了猶太文化和納粹政治主張 ,
以紀實小說體把當時整個華沙的肅殺氛圍描述得非常淋漓盡致。
由影后潔西卡‧雀絲坦飾演園長夫人安東尼娜‧札賓斯基 ,
雖然她將保護兒女、動物的母性
以及照顧猶太人的責任感和強大壓力表達得很不錯 ,
但是可能是她的外型比較偏冷艷 ,
加上編劇杜撰了她礙於情勢、 假意與仰慕她的德國官員有曖昧情愫 ,
所以讓我覺得很出戲。
本尊的園長夫人原本是俄羅斯人 ,
父母親在她 9 歲時就在俄國革命時遭到槍決 ,
由祖母撫養長大 ,
童年的陰影使她對戰爭相當厭惡。
15 歳時才和祖母搬遷至鄰近的波蘭首都華沙 ,
多才多藝的安東妮娜學過音樂、繪畫和外語 。
而大她11歳的姜恩是位動物學家 ,
兩人共同的興趣便是動物和藝術 。
婚後因為有職缺而一起經營華沙動物園 ,
他們的家就位在動物園內。
電影一開始便是安東妮娜每天早晨騎著單車巡視動物園 ,
還有一隻小駱駝跟在單車後面跑著 ,
家裡也有可愛小動物相伴 ,
也擅長照顧失怙或受傷的小動物 ,
太平時期的動物園是一個快樂天堂。
姜恩以一位動物專家觀察自己的賢內助 ,
覺得她對動物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波 ,
能夠放射出平靜又友善的腦波 ,
可以對牠們感同身受 。
因此面對殘暴的納粹當前 ,
兩人都能運用動物界中獵物遇到獵人產生的防禦力 ,
也有方法說服對方停止攻擊、轉移注意力 ,
不動聲色、冷靜地化險為夷。
電影中也有演出安東妮娜運用音樂和語言才華 ~
她和猶太"客人們" 約定用彈鋼琴為暗號 ,
表示敵人靠近、趕快藏好、保持安靜;
到了晚上她也會請客人們到客廳活動活動、聽她彈輕柔樂曲 ,
撫慰受難的心靈。
( 可惜幾個帶到手部的鏡頭讓我覺得女主角不像是擅長彈琴的人 .... )
面對德軍、俄軍的盤問或侵入 ,
會一些外語的她也能機警地用簡單明瞭的語句
把他們打發走。
從小就有很多猶太朋友的姜恩 ,
完全無法接受和理解納粹的種族歧視和隔離政策 ~
同理心影響我的行為,不論在學校或在家中我都是這麼被教育的。
許多時候我試圖去分析反猶太情結,但我就是找不到任何合理的原因,除了人造的成見。」
他參加了波蘭地下軍的組織 ,
並說服老婆一起合作保護猶太人計畫。
受到保護的猶太人多半是以來訪客人或親友的身分
到動物園暫時安置 ,
之後再轉往其他安全住所。
原著比電影動人的原因之一
也是對猶太朋友和客人們的背景多有著墨 ,
讓我對片中幾位戲份稍微多的客人有更多了解。
瑪格達蕾娜‧葛蘿絲 Magdalena Gross 是安東妮娜的好友 ,
讀了原著才知道原來她是著名的動物雕刻家 ,
曾在1937年巴黎國際藝術展得到金牌。
戰前她常常到動物園觀察並創作小型銅雕 ,
總是流連忘返地研究牠們 ,
她的作品有著簡潔的線條和獨特的動態 ,
姜恩非常讚賞作品表現出幾何之美和平衡感。
安東妮娜以動物名稱當作大家的代號 ,
其中瑪格達蕾娜是「椋鳥」,
因為這種鳥會不停地換窩巢 ,
喜歡自由自在的她 , 一開始便拒絕搬進納粹規定的猶太區 ,
雖然逃過一劫 , 但是身為社交圈名人便必須躲躲藏藏 ....
雖然吃盡苦頭 ,
但是充滿陽光和生命力的她 ,
以麵粉代替黏土來雕塑 ,
沒有動物可以創作 , 她就把安東妮娜的兒子當作模特兒 ,
她也會用一些黑色幽默來嘲諷戰爭帶來的感官摧殘。
躲在動物園期間 , 她帶給責任重大的安東妮娜很多支撐力量 ,
藝術有著幫助找到出口的療癒功效。
電影中也有演到瑪格達蕾娜的男友莫瑞希‧法蘭柯 Maurycy Frenkel ,
是一位個性很溫和的律師 , 愛好古典樂 ,
他是屬於乖乖順從搬進猶太區的人 ,
沒有懷疑那是納粹要滅絕猶太人的陰謀。
瑪格達蕾娜很擔心他的安危 ,
後來他終於逃出來、接受姜恩夫婦的安置 ,
但是待過地獄的他 , 已經變得萎縮喪氣 ,
他也非常擔憂會害到幫忙藏匿的札賓斯基一家人。
安東妮娜安排他睡在養有天竺鼠的房間 ,
天真無邪的寵物讓莫瑞希的心情漸漸好轉 ,
拿到假身分證明和新工作也使他有了希望 ,
他說每晚能夠安穩地上床睡覺是在猶太區都被剝奪的權利。
諷刺的是 ~
冷酷的納粹軍人為了節省飼料、宴會狂歡餘興節目而射殺動物園大部分的動物 ,
留下一些小動物卻撫慰了一群隱藏在獸籠裡的受創靈魂。
電影也有演到昆蟲學家西蒙‧唐納本博士 Szymon Tenebaum的故事。
他是姜恩的同學和老友 ,
從小就是個昆蟲狂 ,
收藏了近五十萬種昆蟲標本 ,
在被下令搬進猶太區時 ,
請姜恩代為保存他的寶貝收藏。
結果管理猶太區的勞工局長齊格勒 Ziegler 也是個昆蟲迷 ,
居然跑來動物園拜訪、想參觀博士的收藏 。
德軍佔領波蘭後 ,
姜恩因為動物園變成養豬場、 而能進出警備森嚴的猶太區收集廚餘 ,
沒想到這次利用這位納粹官員的關係 ,
才有許可證、自由進出猶太區探望朋友 ,
也讓姜恩有機會挾帶一些猶太人出去。
唐納本博士沒有接受姜恩的建議 , 而繼續留在猶太區 ,
原來他已知自己病重 , 沒有太多時日了,
還是過著寫文章、收集標本的生活。
姜恩得知老友去世的消息很難過 ,
便計畫幫忙博士的太太脫逃出來。
博士的收藏在戰後由夫人捐給國家博物館。
電影中有一段很感人的劇情 ,
姜恩到火車站看著猶太兒童排隊坐上前往集中營的火車 ,
心情非常悲痛。
他問一位照護的男士是否要逃 ,
那位男士搖搖頭說這些孩子需要他。
1912年他創立了一間孤兒院 ,
喜歡與兒童為伍的他 , 也放棄逃出猶太區 ,
陪伴他們在煉獄中繼續玩遊戲、保持歡樂 ,
最後平靜地走向死亡。
他和唐納本博士就像書中描述猶太區的哈西德教派教義的聖徒~
" 在面對毀滅時 , 爭取生命的奮鬥 "
" 三思自己的想法 , 它就會減弱 , 尤其是負面的念頭 "
" 細心注意日常的生活 "
" 如果大腦接到的只有殘忍和折磨 , 那麼它怎麼可能健全 ?
你該刻意改變大腦的飲食 , 訓練心靈 , 重新調整大腦的焦點 , 汲取能供給大腦養分的食品 "
" 唯有經由驚嘆與超脫 , 才能擺脫日常生活中崩潰瓦解 "
戰後 , 猶太區哈西德教派的拉比卡洛尼莫斯‧夏皮拉
的秘密講道和日記被人找到 ,
他也是堅決留在裡面幫助飽受折磨的信徒。
電影中必有的大反派角色是路茲‧海克 Lutz Heck ,
之前便與姜恩夫婦在國際動物園長協會的年會上有交流 ,
他在戰時接任柏林動物園父親園長的職位 ,
安東妮娜的日記寫道海克對會說德語的她很親切 ,
並沒有像片中描述的職權騷擾舉止。
雖是動物學家 , 但是極愛冒險的狩獵活動 ,
常常炫燿他在非洲捕捉動物的照片 ,
並且收集戰利品 ~ 不論是活的動物或死的標本 ,
他很認同納粹的種族血統優生學 ,
因此加入納粹黨並且在政壇上享有權力。
所以姜恩夫婦對他保持距離和警戒心。
他和弟弟積極復育三種已經絕種的純種生物 ,
而波蘭亞洛維察森林的野牛、野馬非常接近原生血統 ,
因此德軍入侵波蘭後 ,
給了海克掠奪波蘭境內的動物進行配種實驗的大好機會。
書中常提到的亞洛維查森林 Bialowieza ,
位在波蘭 / 白俄羅斯邊界 ,
曾是波蘭國王和俄國沙皇的打獵勝地 ,
到了此時則是科學家研究生態的保育原始林。
我上網欣賞了許多有關這片森林的照片 ,
四季變化之風情的確非常優美。
可惜這片蘊藏自然寶藏的森林
被海克用來討好熱愛狩獵活動的贊助金主~
希特勒的心腹戈林 。
為了躲避納粹黨的種族隔離措施 ,
電影中 , 安東妮娜幫深色髮色女性客人染色漂白 ,
書中也提到許多救援者教猶太人如何梳妝打扮成亞利安婦女 ,
甚至作鼻子整型 、重塑包皮 ,
也要改造名字 。
有位流亡人士伊娃‧霍夫曼談到被迫放棄名字時
在心裡從一個小小的轉換漸漸變成巨大的鴻溝 ,
就像帶著一個辨識牌 , 是個毫無實體的記號 ,
連自己都覺得陌生的新名字。
讀到這裡真令人鼻酸 ....
(To be continued ....)
From CYC~
回覆刪除認識一位住在比利時的朋友,才知道他的錢姑媽就是歷史故事中的主角。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钱秀玲
From 老貓~ 這部電影好看,看你寫的我也想找原著來看
回覆刪除From momo媽~ 原著大多比電影作品刻劃細膩
回覆刪除From momo媽~ 我有看恩田陸的《蜜蜂與遠雷》,對電影版很好奇,但没勇氣去看,怕破壞對這本書既有的好印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