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 那些書教我的事 19

51361431_2363946337173579_8588025801159475200_n.jpg

" 東京都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研究所自2003年起舉辦烹飪教室, 目的是預防高齡者出現低營養情況 ....
除了培養自行烹調的能力 , 也就是確保「手段自立」外 ,
高齡者還可以因為參加烹飪教室 , 而促進社會活動和休閒活動 .... "

 

" ....「自立飲食」( 可以自行用餐 ) 的主要服務 , 包含送餐到府服務、聚餐服務、交流供餐、烹飪教室....
送餐到府服務是讓高齡者在家裏食用別人送來的便當, 屬於維持「身體自立」的服務;
聚餐服務則是讓高齡者跨出家門 , 和別人一起用餐, 以提高「社會化」的能力;
交流供餐則是到學校裏 , 利用空教室舉辦活動 , 同時提供用餐的服務。"


( 摘自講義雜誌2020年10月號書摘 / 成田美紀監俢 / 李貞慧譯 / 50歳以上的營養學 )
攝於2019.2.7 年初三家族聚餐

 

十字架.jpg

" 刻意壓抑心中激烈的、矛盾的或哀傷的感受 , 就是否定存在的深度、美感與榮耀。
活在世界上 , 你必須是個完整的人 , 你的心不能麻木不仁。
『本來面目』『應有面目』總是彼此衝突矛盾。這就是使人身陷痛苦的原因。"

" 每一個當下如果能安靜地探索 , 心中的煩惱就不會萌芽。
自知之明就是認清自己想要變成什麼的慾望。
俢道就是不再變成什麼。"

" 聆聽就是不預設 , 不計算 , 全神貫注地聽 ....
在這份全神貫注之中 ,『我』就不見了。
然後這空寂的心就能使自己煥然一新。"

" .... 十字架的真實含義:「橫線代表『自我』, 直線則代表否定『自我』。 」"


( 摘自PuPul Jayakar 著 / 胡因夢譯 / 克里希那穆提傳 )
攝於2012.10 大安走讀活動 / 聖家堂

 

Dark Tourism.jpg

" 近年旅遊界有愈來愈多黑暗觀光(Dark tourism)
這些路線不走自然或人文薈萃景點 , 而是安排與災難、邪惡有關的行程。"

" 黑暗觀光最廣人為知的路線 , 大概是在中歐地區與二戰納粹和集中營相關的小旅行了....
這些情景看似遙遠抽離 ,
但二戰終止七十五年至今 , 世界各地仍不時耳聞國家暴力與種族清洗的悲劇 , 而此時此刻也仍在發生。"

" 黑暗觀光或許不討喜 , 有點獵奇 , 有時會被貼上政治標籤 , 還有商業引發道德消費的爭議。
但面對人性灰暗的產物 , 如此不舒適卻時時提醒著 ,
現世的自由民主與安好生活並非理所當然 , 也不該是由少數人承擔的責任。
人性的負面意識不會消失 , 所謂的邪惡或良善的表現經常是相對而動態的存在 ,
但在現實考量中 , 良善卻往往是脆弱而被犧牲的選項。

如何在現世堆疊的路徑上做出最適的判斷與調整 ,
儘管艱難 , 卻是每一個人應該學習坦然理解和面對的課題。"

( 摘自聯合報繽紛版【青春名人堂】蘇之涵/黑暗觀光 )
網路照片:辛德勒的名單

 

 

127225887_4117989231549660_7092996395459272401_o.jpg

" 比起正規貼文 , 最近的我更喜歡限時動態
那些過於緊要或無關緊要的、情緒太多或思索太少的、揭露自我或指涉他人的……
「被了解」的期待與恐懼在內心拉扯的此刻 ,
觀者必須特地點閱 , 且二十四小時後會自動消失的限時動態成了一味解方 ,
朝生暮死的特質 , 也緩解了我迎戰自身的不安。"

" 「即使只是這樣的我 , 也希望能安全地避開批判 , 於茫茫人海中覓得知音」 ,
我將那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心事與見解裝進瓶中 , 投向名為「限時動態」的....
報刊每日更新 , 訊息朝生暮死 ,
由此這道零嘴 , 也可以轉瞬即忘 , 不留負擔。"

( 摘自聯合報家庭版【心情點滴】楊雅蓉/朝生暮死  )
IG 截圖

 

古巴1.jpg

" 古巴 , 這個共產社會主義國家 , 創造了諸多的驚奇 , 這些驚奇站立在社會主義的傲骨上 , 讓人想一探究竟。
---- 全國沒有文盲.... 九年的強迫義務教育 , 從小學到大學、碩士都免費....
---- 醫療全部免費.... 它的醫療系統從社區開始組建 , 縝密有效而免費 ,
不像美國, 全國每天都在爲健保吵翻天, 各種類型的保險也都照顧不周。"

" 古巴人民每個月都有政府配給的食物及日常用品 , 但糧食根本不夠 ....
民生的窮苦 , 和樂觀、開朗的民族性很難掛勾 ....
曾在一個教堂前的廣場 , 看到一幕久久難忘。
一個清潔工邊掃地 , 邊手舞足蹈 .... 他的熱情帶動周圍遊客的參與 ....
古巴人苦中作樂的人生觀 , 這比北韓人苦中認命來得好。"

" 一九九四年古巴開放觀光 , 政府發行針對觀光客的CUC貨幣 ....

一塊 CUC 等於一塊美元 .... 唯獨美元在兌換時 , 要強徵百分之十到十三的手續費 , 從政策上貶低美元的幣值 , 觀光客戲謔那是「仇恨税」。"

" 古巴本國民眾用的是CUP, 一塊 CUC等於二十五塊CUP。
有了兩種貨幣 , 社會很多扭曲現象就更突顯了 ....
CUP 可使用的範圍愈來愈少 .... 價格的扭曲 , 久而久之 , 就會變成價值觀的歪曲。"

" 古巴的醫療系統全球矚目 , 醫師的待遇一個月只有六十CUC ( 六十美元 ) ....
但開古董車載觀光客的司機 , 每個月有四百CUC, 外加小費...."

" 「兩幣制」「開放私營」兩套制度可說都是師法中國大陸的經驗。

兩幣制的弊病愈來愈大, 造成社會更大不公平的階級對立, 貧富差距也更拉開 ...."

" 古巴的醫療政策 , 也有獨到之處。
著重在預防計畫經濟集全國力量 , 一起研發「預防疫苗」, 以根源上的防治, 少生病;
這和世界大部分國家研發點在「開發新藥治病」不同 ,
美國對古巴雖實施強力的經濟封鎖 , 仍進口不少古巴疫苗。"

" 醫療團隊輸出國外 , 為國爭光也賺取外匯。"

 

古巴2.jpg


" 這次的古巴行 , 有幾分是衝著切‧ 格拉瓦( Che Guevara )
很難想像一個阿根廷年輕醫師 , 會為了革命的理想而參與古巴的新政府建立。
他認為 , 古巴人大多生活在貧苦、落後的環境裡 , 貧富的差距太大;
而當醫師只能救少數人 , 革命可以救更多人 , 可以改變世界。"

" 一九五九年, 切協助卡斯楚兄弟的革命軍 , 推翻原有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 ....
他熱情豪邁的內心 , 仍然渴望繼續參與其他國家的革命 , 毛澤東是他的偶像 ,
他期望社會主義能夠在拉丁美洲遍地開花 , 拯救生活困苦的百姓 , 並且徹底消滅美國帝國主義。"

" 一九六六年 , 切和少數古巴精英到玻利維亞山區打游擊 ....
被逃兵出賣 , 遭政府軍逮捕 .... 先射傷他的雙腿 .... 他的雙手也被剁了下來 , 遺體被草率埋在山區 ....

百萬人參加他的追思會 , 第三世界國家左翼把他當英雄。三十年後他的遺體才被找到 .... "

" 切的一生只有三十九歲 ....
切和另一位前輩委內瑞拉的西蒙‧ 玻利亞一樣 , 一生奉獻給拉丁美洲革命 , 都是思想兼及行動的革命家。"

 

( 摘自講義雜誌2020年10月號 / 楊仁烽 / 古巴去來 )
網路照片:樂士浮生錄 / 摩托車日記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 重溫"戲箱"

 

 

講義雜誌2020年10月號的紐約時報新視界有一篇法國木偶戲的介紹 ,
當我讀到 Guignol 這個名字時, 腦中浮出似曾相識的小木偶 ,
搜尋10多年前的紀錄 , 果然就是"他" !
有如遇見久別重逢的老友 , 又是一次旅行+ 看戲的反芻 ....

上網搜尋到紐時的原文 , 中英對照下閱讀讓老喬覺得別有一番樂趣 ,
也可以幫舊文補充更多說明。

當年除了拍到一些精采的照片 , 也用簡單插圖編輯了示意圖 ,
沒想到還拍到驟然早逝的視帝吳朋奉表演布袋戲身影 ,
看了不禁感嘆 ....

" PARIS — The children hurried with their parents past tree-lined promenades and sparkling fountains toward a jewel-box puppet theater in Luxembourg Gardens, the popular park at the center of Paris. "

在巴黎市中心盧森堡公園 , 父母親帶著小朋友匆忙地越過綠蔭長廊和噴泉 , 朝向珠寶盒偶劇場走去。
 
 
" Around 40 pint-size spectators, ages 2 to 8, swarmed around a tiny ticket window, then clambered into a brightly lit hall with black walls and red leather benches, licking lollipops and pulling at cotton candy. "
 
約40位小觀眾 , 年齡從 2 歳到 8 歲 , 擠在小小售票口 , 然後鑽進一個燈火通亮、四面黑牆的大廳,
乖乖坐在紅色長椅上 , 舔著棒棒糖 , 撕下棉花糖塞入口中
 
 
" iPhones were stowed and forgotten as they faced a miniature stage with red velvet curtains and posters of colorfully costumed French marionettes. "

當他們面對有著紅天鵝絨布幔和色彩鮮豔的法國木偶海報的微型舞台時 , 智慧型手機被存放在別處並且被遺忘。

" Mr. Desarthis, who had slipped behind the stage, pulled a three-foot tall wooden puppet with arched eyebrows, cherry-red cheeks and a brown coat on his arm. Guignol, a talkative, impulsive character who is a cultural icon in France, was instantly recognizable to this boisterous crowd. "

Desarthis 先生 ( 巴黎木偶劇院老闆和操偶師 ) 進入舞台幕後 , 把一個一公尺高、 有著彎彎的眉毛、紅通通的臉頰和穿著棕色大衣的木偶套進他的手臂。這群喧鬧的觀眾們能夠馬上認出這個話多又毛燥的角色 ~  Guignol    ,  代表著法國的文化偶像。

 

 " Guignol defeats bad guys — on this day, an evil French chef — and defends the oppressed.

On a starry set with Montmartre and the Eiffel Tower painted into the background, he dispensed justice to other wooden marionettes as the children cheered him on. "

布景畫的是蒙馬特和艾菲爾鐵塔的星空 ,
這天 Guignol 對付的是一個壞心腸的法國廚師 , 當孩子們掌聲加尖叫時 , 他替其他受到壓迫的木偶伸張正義。

 

"  The kids are completely transfixed, "

"  You can’t get this from an iPhone, "

" We are opening the doors to their imagination. "

一位帶著兩位孫子來看戲的祖父說 , 孩子們看得入迷, 你無法從手機得到的經驗, 木偶戲能夠替孩子的想像力打開大門。

 

" In an era of limitless on-demand entertainment, the timeworn art of French marionette theater continues to capture minds and hearts in this country in ways that smartphones, video games and the most seducing technologies can’t. "

在娛樂能夠隨時任選的時代  古老的法國偶劇場藝術繼續擄獲民眾的心  , 這是智慧型手機、電動玩具和大部分誘人的科技無法做到的。

 

" About 600 marionette companies operate in France.... are run by the descendants of marionettists who passed down their savoir-faire. "

法國大約有600個木偶劇團 ..... 劇場通常是家庭劇團經營 , 世代相傳。

 

"  The marionette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our culture,” 

"  They engage with the public, which feels connected to their stories,”

“ It’s a collective experience.”

6 歳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偶戲的Desarthis 先生說 ,
木偶佔法國文化很重要的位置 , 它們與大眾互動 , 讓人覺得與它們的故事息息相關 , 是一種集體體驗。

 

" In France, the culture of the puppet is complex.  From Cinderella to working-class caricatures .... string or stick keep audiences of every age rapt. They sing familiar songs, defy authority and confront life’s dramas in performances that mirror the nation’s psyche. "

法國偶劇文化很複雜 , 從灰姑娘到工人階級的漫畫人物 ....
以懸線或棒子操偶贏得各年齡層觀眾的注目 , 木偶唱著觀眾耳熟能詳的歌曲 , 勇於挑戰權威 ,   以戲劇反映民族精神。
 
" Marionettes have also branched into the avant-garde, morphing into unconventional sizes, forms and materials. "
木偶也分流有前衛造型派變化為非傳統尺寸各種形式和材質。
" But they haven’t knocked Guignol from center stage. "
但是從未取代 Guignol 的主要地位。
 
接下來先來段老喬的回憶 , 再繼續閱讀分享~

 

 
 
2008.8.30
 
2005 年,   我曾經和法文班同學到法國自助旅行,   一方面想休息散心,  一方面想試試自己的三腳貓法文程度.....
( 其實也不過學個皮毛就學不下去了,   先天講話速度慢的我,   學不來法國佬的快舌快語..... 更慘的是英文和法文全攪和在一起,   變成胡說八道的英法聯軍去了.....   )
 
之前準備的功課主要在巴黎的部分,   對於里昂我就很隨性了。  
 
到了里昂,   我們先在旅館看觀光地圖,   把有趣的景點圈出來。   忽然我們不約而同地對地圖上一個可愛的小人頭產生興趣,   他是誰啊?
原來他名叫 Guignol,   是個小木偶,  居然還有他的博物館,   真不簡單喔!   所以我們決定一定要去瞧瞧!  
 
坐捷運到達里昂的舊城區,   又是石板路,   走得腳痛死了,   跟出國前的浪漫想像完全不一樣,  但是為了玩,   還是要忍耐.....  
 
里昂以前是個絲綢之城,   商業鼎盛,  舊城區仍維持那種曲折的小巷風貌,   到處都是可愛的小商店。
到了博物館地址,   是個大建築,   不過好像在整修,   真是令人失望。  
不過後來我們在附近看到一間玩具店,   卻寫著 Guignol  Musée ,   喔~  可能是暫時將博物館移到這邊,   所以就買票進去參觀囉~   除了Guignol ,  還有他的朋友們,  很滑稽,  可惜聽不懂解說..... 
不過法文班同學好愛這個笑嘻嘻的小木偶,   沿路就在商店搜購他的明信片,   哇!   他真的很有名ㄟ!   
 
 
然後我們又邊逛邊走到隆河畔附近的Guignol  Théatre 劇院可惜演出日期已經過了。 
 
 
還有更神奇的發現,   就是里昂街頭的壁畫上,   也有 Guignol 的蹤跡耶!   好羨慕他們把文化融入生活的藝術美感.....  
 
 
一直到了今年初,  2008年,   我突然在報紙上看到Guignol 的照片,   報導說台北台原偶戲團里昂Zonzon 偶劇團要合作演出「 戲箱預演 」,   哇!   我要看我要看!   那天剛好我生日,   真是個大禮物啊!  
 
 
 
地點位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對面的.....  公車調度場,   ㄜ....  好奇怪的地點,   我狐疑地走過去,   哇!   真的有安排椅子,   原來台北國際藝術村簡稱TAV  Taipei  Art  Village ,   而公車調度場這個鐵皮空間讓表演藝術家們當作一個延伸的展演空間,   所以稱為 TAV+ 。  哈哈!   真的很有趣!   
 
(  我把展演空間的照片拼拍,   不過中間應該有戲箱卻漏拍了一張,   只好請大家自己想像好了.... )
 
 
 
現場來了很多大朋友小朋友,   然後一位老外要致詞,   卻是說了一口流利的中文,   而且他除了是台原偶戲團創意總監,   還是大稻埕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館長-----  羅斌先生,   真的是夠奇怪的組合了。 
但是在台北這個多元化的國際城市,   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 一個荷蘭人在台北玩布袋戲 ..... 
 
 
原來這齣戲叫「戲箱」,   一月這一場是預演 preview ,   所以這天看到的只是雛型,   四月他們先去里昂參加「 豐收偶戲藝術節」演出,   八月則參加「 台北藝術節」的演出。
原來預演也有宣傳廣告目的,   真有創意。  
 
然後羅斌先生介紹台原偶戲團的布袋戲大師---- 陳錫煌老先生,   78歲的他,   除了會表演爐火純青的掌中戲功夫,   還要參與真人演出,   好厲害喔!  
 
 

 

 

還有法國 Zonzon 劇團的三位偶師一起演出,   連音樂也是台法風格融合,   台原偶戲團真的是很" 台" 的,   因為都是講蠻典雅的台語,   當下考倒我的台語聽力了.....  
 
我看完預演後,   雖然覺得很新奇,   但是看不太懂劇情,   所以先問了正式演出時是否有字幕,   然後就先買票了,   先買有折扣,   只花600元就可以坐很前面了.....
 
中山堂的中正廳,   空間不大但是很溫馨,   和觀眾距離很親近,   又可以享受在古蹟裡看戲的樂趣,   和在小巨蛋隔海觀戲的失落感完全不同.....
正式演出是不能拍照的,   所以我用預演時的照片來穿插編排一下~  
 
 
 
這一張照片是在中山堂門口拍的牌子,   好可愛!   
我和一群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排隊等進場,   看到羅斌先生和一些老外工作人員,  還在門口跟熟識的朋友聊天,   覺得這個劇團跟戲迷們,   感情像一家人的融洽,   對經常來捧場的朋友非常熱情友善。 
 
一進場,   志工發給大家精美的節目手冊,   哇!   一般表演都還要另外購買,   可能有贊助單位幫忙印製,  裡面圖片設計的很拼貼的法國風,   還有工作人員寫的感想和心路歷程,   真的很用心。  
 
 
所謂" 戲箱 " ,   是演員放道具和與演戲有關物品的箱子。  
羅斌先生把戲箱的概念放大成舞台上一個可旋轉的立體方塊,   他的設計的基本概念是" 空 ",   " 空 " 也就能容納無限的可能性~
光與影的運用,   人與偶的替換,   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更替.....
 
 
導演伍姍姍女士說,   不斷的從戲箱內打燈試驗後,   整個立體方塊活起來,   它可以是燈籠,   傳統彩樓螢幕,   也可以成為人、 偶和皮影戲的舞台。 
羅斌先生也說,   它是集中舞台上所有行動的裝置藝術品   
 
 
 

 

 
一開場,   戲箱緩慢旋轉著,   上面投影著台北和里昂的老照片
 
接著先是大稻埕的布袋戲團演出,   陳老師父的戲偶可不是霹靂布袋戲偶喔!   我喜歡這種傳統古典的造型,   雖然體積很小,   但是動作靈活。
傳統掌中戲戲台只佔戲箱的一個小格子而已,   沒有望遠鏡沒關係,   因為戲箱上面一排的布幕就可以直接當放大影片的螢幕,   觀眾不用再轉頭、 看的很慌亂了!
 
陳老師父的打鬥功夫了得,   而且很搞笑。  
還有很多絕活,   例如布袋戲偶抽水煙袋時,   有煙噴出來,   或是布袋戲偶會用細竿子轉鐵盤喔!   當然得到熱烈的掌聲加尖叫! 
 
 
 

台北的布袋戲秀完後,   就換里昂的囉!

Gilles 先在舞台前說話,   我正著急著: 怎麼沒有中文字幕啊?  
結果戲箱下面的布幕就投影出現簡單的字幕解說。  
 
這部戲其實是在演兩個語言不通的劇團之間發生的故事,   所以給觀眾的字幕也是點到為止。  
讓觀眾直接參與在肢體和視覺為主的表達下,   語言無須翻譯也能溝通的情境。 
 
常常看到 Guignol 的招牌動作是他拿著一根大棍子,   不知道他要打壞人還是警察?
當Gilles 很嚴肅地說這部戲是一齣社會寫實劇,   叫做:「 搬出去! ,  已經有夠滑稽好笑..... 
當Guignol出現在戲箱中間舞台,   霹哩啪啦地不知道在說啥,   突然就伸出一個解說牌寫著 " Guignol 欠房東太太房租 " ,   哈哈!   好 KUSO 的作法!
後來他真的有拿出他的大棍子打一個男的,   呵呵!   其實我也搞不清楚他在打誰,  但是看的好樂就是啦!  
 
 
然後兩個劇團抬著他們的小戲箱繞著大戲箱走著,   有一天碰上了,   就拿戲偶來交流一下。
 
陳老師父表演布袋戲偶在手指快速轉圈,   再往上一拋、 接住的技巧.....
Thierry 也用他的大木偶笨拙有趣左右擺動,   往上一拋、 掉在地上.....
這一段是在解釋東西方布袋戲的差異
雖然文化不同也沒關係,   互相欣賞優點,   也可以當好朋友.....  
 
 
 
這時戲箱已經變成Bar 了,   台法布袋戲偶師們一起進入酒吧喝酒去~ 
正式演出時,   一個個酷似偶師們的大頭偶紛紛登場,   哇!   現場一陣嘩然,   就只有陳老師父還是堅持怪老子的布袋戲偶..... 
他們一邊喝酒一邊唱著 " 酒吧RAP " ( 吳朋奉/ 詞    Partick/ 曲 ) ,   有點像 " 流浪到淡水 " 的風格,   其中有一段用台語發法語的音的歌詞 :
浮阿爽 ( boissons  飲料 )     酥西爽 ( saucisson 香腸 )
撲阿爽啊 ( poisson 魚 )       卡里爽 ( callisson 杏仁餅乾 )
你爽我就爽      喝到高梁插吸管.....
 
哈哈!  聽到這麼歡樂的歌,   觀眾也很爽啦!   喝乾啦~~~~  
這一段是" 人偶交換 "  的手法。
 
 
 
這一段在正式演出時,   是以影片投影在戲箱屏幕上,   很像在看電影
內容是說夜深人靜時,   台法兩劇團的戲箱裡的偶,   自己動起來,   還偷偷跑到對方的箱子裡面。
 
 
 
劇情中穿插了一段愛情故事...... ( 浪漫又機車~   戀愛中的男女,  不正是如此嗎? )
兩劇團裡的男弟子和女兒互有好感了,   男弟子偷偷作了對方的木偶,   藉 " 玩尪仔 " 一解相思之苦。  
 
 
Zonzon 劇團的女兒也是整天恍神,   她爸爸叫她做事要叫半天......  
 
 
 
相較於大稻埕劇團男弟子的含蓄,   Zonzon 劇團的女兒就開放多了,   因為她做了一隻超大的男弟子的布偶
 
哇!   他們還在戲箱樓頂上跳舞、 親熱擁抱,   大布偶好像充氣娃娃,   這個....  這個.... 有點限制級喔.....
 
不過.... 當男弟子鼓起勇氣來找愛人時,   真人本尊從樓頂慢慢出現,   看著愛人和假人擁吻的畫面,   全場都爆笑出來 !!!  
 
其他劇情還有台法演員雞同鴨講的笑話,   和陳老師父收Gilles 為徒,   教他掌中戲的基本功
Gilles 真的是陳老師父的法國徒弟,   陳老師父說Gilles 剛開始玩,   手指頭還會ㄘㄨㄚˋ,  
他自己就用鐵夾子夾手指頭固定,   他們把這一段有趣的故事編入劇情中。  
 
陳老師父說收了兩個法國學生,   他們學的很快,   他很高興但也不太歡喜,   因為台灣人自己都不來學啊.....  
 
 
我第一次看戲看到像個小孩一樣,   笑得東倒西歪的。  很後悔沒帶小姪子一起來看....
 
 
預演那天結束,   還開放觀眾進戲箱參觀和玩布偶。  
台原偶戲團和觀眾很親近,   互動也很棒,   很能從觀眾的角度設想,   和那些商業操控下的運作模式完全不同。 
它也讓我再次體會到藝術的表現真的是學無止境,   有無限的可能性。 
 
五月時,   我先觀賞了台原偶戲團另一部作品" 絲戀 ",   也是相當有趣的經驗,   我想我迷上它了,   成為忠實的觀眾囉 !  
 
 
( " 戲箱 " 的節目手冊有介紹,  Guignol 是19 世紀初法國人Laurent  Mourguet 創造的木偶人物。  他是一位外科牙醫,    當時幫病人拔牙並沒有麻醉藥。 )
( 後來他認識一位義大利偶戲師而製作了 Guignol,   用來搞笑,   可以分散病人牙痛的注意力。  沒想到,  Guignol 竟一炮而紅,   成了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
 
 
 
2008.10.1  來自台原偶戲團Yam部落格的回應:  
你好,謝謝你的心得,每個人看了都覺得很開心, 很感謝你的用心整理,我們真的有被打氣到,甘溫~
 
 

 

" Mr. Desarthis’s atelier near the Luxembourg Gardens is filled with 2,500 Guignol figures, from chimney sweeps to poodles.... With four employees, he also paints the sets, records voices and arranges special effects on 80 projectors. "

Desarthis 先生的工作室靠近盧森堡公園 , 裡面存放了2500尊不同身分或職業的Guignol , 從掃煙囪工人到貴賓狗.... 
4 個員工和他一起畫布景錄音效和安排 80部投放特效的投影機。
 

"  There were almost no cars, and people didn’t leave on vacations and holidays,”

“Le tout Paris went there, and every puppet show was packed.”

他說那時幾乎沒有車 , 巴黎人不會出城度假 , 都來看木偶秀 , 場場爆滿。

 

".... to make a puppet come to life,”   “ The magic is in the wrist, ”

“ If you know the craft, you give him energy, vibrancy and a real personality. ”

父親讓他 6 歳便去上發音和表演課程 , 16 歲到捷克的木偶培訓學校。 
他說要讓木偶活靈活現的魔法就在手腕 , 如果學會這個技巧 , 便能注入能量活力和性格。
 
" The marionette dates to the Middle Ages, when icons of the Virgin Mary were paraded in religious processions. ....
in the 17th century, when puppets inspired by the commedia dell’arte in Italy appeared in street shows, just as the French playwright Moliere popularized traveling plays in villages around France. "
木偶起源於中世紀聖母瑪莉亞的宗教遊行 ,
到了17世紀 , 受到義大利喜劇藝術啟發的偶戲出現在街頭秀 , 同時法國劇作家的偶戲巡迴演出也在鄉村間廣為流行。
 
 
" The characters were aimed at adults, and grew more satirical after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e most popular was Guignol, created in 1808 by Laurent Mourguet, an illiterate silk weaver-turned tooth-puller in Lyon who used marionettes to attract clients in the city’s central square. "
角色設定針對成人觀眾 , 法國大革命之後諷刺性越強。
其中以 Guignol 最受歡迎 , 它是1808年里昂一位目不識丁的絲綢織工後來改行做牙匠創作出來的, 爲了在市中心廣場吸引病人。
 

" Guignol quickly struck a chord among Lyon’s working class.

He railed against misery and injustice, mocked authority and beat police puppets who harassed the poor. The message was so pointed that Napoleon III briefly censored Guignol plays. "

Guignol 在里昂勞工階層快速地產生共鳴
譴責苦難與不公 , 嘲笑權威 , 痛毆騷擾窮人的警察木偶。
因劇情太過尖銳使得拿破崙三世短暫地審查木偶劇。
 
"  People identified with Guignol,”
 “He entered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gave them power to express themselves against the powerful.”
一位前導演說人們認同Guignol  , 它能走入流行文化 , 給民眾一股表達反對強權的力量。
 

"  Today, there’s no brutality or beatings,”  “We shouldn’t be teaching children that — au contraire.”

But the message remains the same. “It’s the tension between good and evil, and that justice rewards the good,” 

不過 Desarthis 先生說現在不能教導孩子使用暴力 , 所以避免有痛毆的舉動出現 ,
但是傳達良善與邪惡之間的張力, 善有善報的訊息依舊保持著。

( 摘自 New York Times / Liz AldermanThe French Theaters Where the iPhone Is No Match for Guignol  中譯參考講義雜誌呂玉嬋節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