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 出走與回家

2009.6


六月號的 「 講義雜誌 」,   有一篇書摘 「 出走與回家 」,  
林懷民老師為方智出版的 「 趁著年輕去流浪 」一書寫的前言,
我讀了覺得很感動,   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  哈~   順便配上幾張我多年前,   在法國走走看看的明信片....   )




林老師在 1969 年從戒嚴時期的台灣,   飛到自由開放的美國求學,
讓他開始走進世界,   他說那是一個驚嚇的啟蒙經驗,
地理課本裡的地名,   就在眼前。 


在聖誕假期,   他曾用學生票價候補機位,   從東岸混到西岸,
也曾在公路邊橫著大拇指搭便車
後來打工存錢,   去歐洲一路玩回台灣,
住很便宜的青年旅館 (  我也住過耶!  ),  
也睡過公園 (  這... 我就不敢啦!  ),
認識了朋友就一起去玩。 


在歐洲的美術館,   從希臘的天空和愛琴海,   在書店裡的畫冊,
他學到很多有關美的經驗。 (  的確啊~~~ 心有戚戚焉~~~   )



停掉雲門舞集的 3 年中,   林老師終於不必像到國外演出時那樣頻繁快速地團進團出,
他背起背包,   放慢腳步地去流浪
印度,   他一開始很生氣火車的大誤點,
後來他想開了,   乾脆在火車站看一本平日沒時間看的,
他很高興擺脫了時間表! 



他看到恆河中的殘屍,   骨灰撒入河中,   
但是下游的信徒們仍是面不改色地喝「 聖水 」,   他說:
生死有界,  流水無痕....  我驚悸而感動。


他多次到印度流浪,   毛躁的心被悠悠的恆河安頓了,
開始覺得雲門的工作不再是磨難,
得失心淡了之後,   作品也趨成熟。 



接觸了不同的文化和背後共通的人性,
回來後,   再透過閱讀,   讓他追尋著曾經碰觸的文化,   打開了一扇扇的視野
他說離開台灣,   台灣的一切反而變得清明起來,
勇敢出征,   同時培養出對付自己的能力。 



2004 年,   林老師把行政院文化獎金60萬捐出,   成立「 雲門流浪計畫」,
讓年輕朋友到亞洲各國學習,   去奉獻,   挑戰自己,   或去放空
他說年輕人逐夢的勇氣,   落實夢想的毅力,   是社會進步重要的本錢。 


反過來,   他也被這些年輕的流浪者激勵著,
當他的工作陷入苦悶時,  
只要想想有人正在喜馬拉雅山接受登山訓練,
有人到柬埔寨和寮國參加登革熱防疫活動,
有人把在西藏高原鐵騎經驗出書..... 等等,
他便不再沮喪,   勇敢向前走。 



在「 趁著年輕去流浪 」 的內容網頁中,   有歷屆流浪者的【 流浪宣言 】

許育榮說:
流浪的目的,   是要訓練我們像水一樣的柔軟,  
滲透進每一片浪跡的大地,   
汲取養分,   進而成長茁壯。


王世緯說:
你出走開始跟自己獨處。  
你於是在沉默中看見自己呼出有顏色的空氣。
出走的目的其實就是體驗自己。



林乙華說:
我始終相信,   
生存於高山冰雪環境是考驗生命韌性與意志最純粹之地,
因為這裡沒有比認真呼吸重要的事。


現在有些學校受到鼓舞,   企畫了「 小小流浪者計畫 」,
鼓勵學生進行島內自助旅行,   擴大青少年的視野。
林老師勉勵年輕學子,   勇敢踏出步伐,   面對自我,   然後繼續追索下一個旅程。  
(  不過還是要事先做好準備,   注意安全,   才能快快樂樂出門,   平平安安回家喔~   )





2 則留言:

  1. 這是喬很多年前的旅行嗎?
    寫得好豐富.
    現在看到流浪的字眼,會覺得有點諷刺~
    要不是少不更事的少年仔,就是
    已經中年危機,被老婆孩子綁住,只有心和筆能在虛擬世界裡偷偷流浪的中年人...
    這樣的流浪實在不浪漫,反而是滄桑無奈啊 ><"
    (好懷念雅虎的表情喔!)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管是什麼形式的流浪都好,
      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心靈小屋,
      讓自己在裡頭和自己對話, 或和智者對話,
      出來以後又是一條好漢! ^^

      作家簡媜自嘲老年生活像條流浪狗呢! 哈哈!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