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 台北文學地景走讀~ 寶藏巖

2012.6




4 月在 FB 看到網友分享的活動~~~ 台北文學地景走讀,
深入認識台北的一溪、 一山、 一線:  新店溪、 陽明山、 淡水捷運線,
我都很有興趣,  但是懶散的我,  還是先選擇無需舟車勞頓的 " 一溪 " 主題,
名額有限,  需要網路報名抽籤,  很幸運地被抽中了!!!! 



( 圖片來源: 劉克襄老師繪製  http://2012tlf.culture.gov.tw/2012TLF_walk.html )

集合地點是在寶藏巖廟寺門口,
我以前去自來水博物館騎河濱車道時,  有看到寶藏巖的路標,
但是迷路沒找到,
這次把確切地址找好,  從台大後門的基隆路穿越羅斯福路
右彎到汀州路 3 段 230 巷,  很快就找到了!!!! 


我只知道寶藏巖是一個國際藝術村
但是怎麼還有一座廟呢?


看到圍牆上可愛的地圖,  轉個彎就到了廟門口了.... 



警衛很親切地告訴我,  直直走可以去參觀藝術村,  往下的路可以去騎自行車,
雖然心很癢,  不過上課要緊,  還是趕快把車停好去報到!!!!
 

看到有一塊市定古蹟認證的牌子,
原來最早從清康熙年間,  就有僧人來此開墾建寺,
又稱石壁潭寺觀音亭,  主祭觀音佛祖。


活動的志工發給大家參加證,  要別在身上,
活動完畢再還給她。


首先是印刻出版社主編致詞,
原來這是知名的文學出版社台北市文化局合作的活動,
讓大家更認識自己居住的城市,
我覺得這樣很棒,  把書本的知識立體活化
也讓出版事業跟居民的文化教養更結合。


他介紹由自然文學作家劉克襄老師擔任導覽,
老師現在正在香港的大學駐校,
週末特地飛回台,  足感心~~~
( 看劉老師在一旁低頭閉眼,  不知是在思考還是在禱告?   )



劉老師分三區講述寶藏巖的歷史和後來共生聚落的發展,
等課程結束後,  大家再自己逛.... 



" 巖 " 這個字,  早年都是指 " 詭奇的山 " " 重要的風景區 " ,
寶藏巖這個小山頭靠近新店溪景美溪匯流處的港口,
關渡宮寶藏巖都是老廟,
皆為保佑舟船平安信仰中心,
前者與五股、 三重有關聯,
後者則庇佑中和、 南勢角和木柵一帶的居民。



康熙年間新店溪已經有文人雅士在此划船泛舟,
文人旅行喜歡停留廟中拜拜,   喝酒、 吟詩,
在一些古詩中,  描述附近的石壁潭拳頭母山的景致,  好不愜意....
淡水外國領事划船到新店溪,  在散文中也提到寶藏巖,
一直到 1930 年代後期,  這裡都還是觀光風景區。 



甲午戰爭後,  中國輸,  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日本漢學家中村忠誠在日本不得志,  就跑來台灣,
住在植物園附近,  精通漢學的日本人在台灣如魚得水, 
覺得台北真是世外桃源,  也很愛到新店溪釣魚,
他在散文中,  描述公館街之下,  溪水接觸到山壁.... 



( 網路照片,  莊永明老師著作 《臺灣鳥瞰圖》有收錄 )

日本人的殖民政策,  雖然是欺壓、 剝削台灣人和資源,
不過那時投入的建設研究,  也為後來台灣發展奠定基礎,
日本畫家金子常光畫的《臺北市大觀》,  宛如臺北的清明上河圖,
可看到寶藏巖的山頭上兩棟圓塔,  那是自來水廠的塔,
日治時期以新店溪為台北市水源地,  規劃了自來水供應系統



寶藏巖的地位在二次大戰後被淡忘,
台灣文學史裡,  更是一片空白。 
1940 年蓋了一座靈骨塔,  一般人更不願意接近,
漸漸聚集了一群老榮民弱勢族群,  在山坡上搭建違章建築....
( 劉老師笑說~~~  歡迎來到台北的布達拉宮....  )



1980年代開始有人注意到,
後來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女士
想把這裡收回,  弄成國際藝術村,
但是沒有執行....


許多大學師生,  例如台大城鄉所淡大建築系,  紛紛投入了解當地居民想法,
抗爭文化局以公權力對弱勢族群的剝削,
運動雖然失敗,  但是引起社會討論和注意的過程是有價值的.... 

( 劉老師的參考書單 )

社區重新改造,  考量了雙方的想法居民的生活情感,
文化局規劃保留原始聚落面貌,
原居民藝術家共同生活,
現在反而成了台北最有特色人文景觀之一。 


這裡算是台北市最早的都更案,
前陣子鬧的沸沸揚揚的 " 文林苑都更 " 新聞,  便常提到寶藏巖的經驗,
都更是讓原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  讓都市土地更有效的利用,
顧及原居民的生活記憶感受是很重要的,
不能被建商用來當作炒地皮、 抬高房價的手段....



還想繼續住的老居民,  可以再住20年,
但是和完全不同世界的駐村藝術家,  兩方在生活上難免會有磨合
有些原住家會拉起隔離布條,  拒絕遊客參觀。 


今年這個共生聚落,  因為在前面的公共空間成立一個生態農場,
生活終於開始有交流平台,
可以一起勞動、 交換食物,
劉老師覺得這是好的開始。 



劉老師帶學員往靠近新店溪大草坪走去,
原來這邊的河濱自行車步道就是從自來水廠那端連過來的,
只是我以前不知道彎近岔路就可以到寶藏巖了~~~ 


以前居民的生活和溪流息息相關,
直到1960年代對渡文化還存在著,
從永和到台北只能靠渡船,
現在有了中正橋、 永福橋、 福和橋、 秀朗橋,
交通便利了,  卻少了一種優雅的閒情逸致....


導覽結束後,  大家自由活動,
我本來還有點懷疑違章建築怎麼會變成觀光景點呢?
直到自己走進那彎彎曲曲的巷弄,  才恍然大悟.... 


參觀時,  一定要保持安靜,  以免打擾居民起居, 
如果是我,  也不喜歡有人在屋外探頭探腦、  大聲喧嘩啊!!! 



窄窄的巷弄和階梯,  裡面別有洞天,
彷彿掉進時光隧道裡.... 




一點都不像印象中的違建,
有著可愛的生活巧思.... 


讓訪客忍不住拍個不停....


這又是哪位藝術家的幽默呢? 


迷宮裡尋尋覓覓,  突然發現藏了一間畫廊在其中,
真的很奇妙的感覺....  果然是" 寶藏 " 家園!!!! 



藏著無數小小夢想,  讓訪客也暫時當個在迷宮裡的追夢者.... 



不知道原本是不是一個防空洞,
現在成為塗鴉藝術家發揮的地方....


也吸引導演來拍攝老榮民題材電影,
還有放映老電影家庭電影院.... 



我也不確定有沒有逛完一圈,
似乎有下大雨的趨勢,  只好趕緊騎車回家。


在繁忙的台北市區有這樣特殊的山城聚落,  實在難得,
希望台灣許多不公義的事情, 
都能經過理性討論得到人人能安居樂命的居住環境。




1 則留言:

  1. Joy:
    最近休息夠了,所以有空寫這麼長的文了嗎?

    我聽過寶藏巖,但是經你這樣介紹才知道原來不只是廟!

    能追溯歷史到清代,還請到劉克襄先生,主辦單位很用心啊!

    很棒的介紹

    讓我這萬哩外的人也可以感覺身歷其境~讚!



    老哥:
    妳快變成專欄作家了-----^^


    格友:
    台北的文化工作很有成績,台北的布達拉宮,在你的鏡頭下還真滿有特色的,專注的高高豎立,小巷弄中有令人眷念的傳統!


    Jelly:
    文化級古蹟的保存很重要,但是若影響到原居民,又是一個難解的衝突點...好兩難喔!

    不過看到你介紹的部分,我倒覺得做得還不錯呀~


    瓜老大:
    想起前一陣子學校有個要不要保留舊游泳池建築的議題哩

    這個時代台灣人對於老、舊的東西有了新的看法和處理方式

    或許是"吃飽了撐著了"~哈~我是說 生活富裕了 需要更有精神層面的滿足了

    更先前的時候 看到許多舊街 像九份啊 會變成和聚落無關的市集和夜市哩

    寶藏巖的轉變還真是讓人看到比較賞心悅目的一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