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 飛跳‧詠嘆調


2011.7

 5 月某個週日下午,
來到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場觀賞一場很特別的人偶戲~
來自德國 - 圖賓根 - 形體劇場 " 飛跳‧詠嘆調 " .... 


形體劇團由無獨有偶劇團邀請來台,
我是在報上看到說.... " 將以精湛的操偶技巧詮釋死亡的概念.... "
覺得應該又是一齣很特別的成人偶戲,
雖然可能看不懂這麼深奧的題材, 
但是歐洲偶戲發展歷史悠久,
還是決定去朝聖看看~~~ 


這是我第一次進實驗劇場,
問了警衛才知道是從戲劇院側門進去搭電梯,
感覺很像納豆劇場,  約10~20排的階梯式座位,  和舞台非常親近,
可以把表演看的很清楚,  感覺好讚~~~ 


一位戴黑帽、 穿大衣的老先生,   從觀眾席的階梯走向舞台,
後來又出現兩位一樣打扮的老先生,
我還以為是三胞胎勒.... 


後來才知道第一位是身兼導演 + 製偶師 + 演員法蘭克‧索恩樂,
另外兩位是與形體劇團合作達15年雙人音樂組合 rat'n'X,
兩位樂師不斷拿岀大大小小的樂器,  彈奏吹奏敲擊,
從現代電子樂到古代口簧琴都有~~~
搭配法蘭克的演出、 即興地演奏音樂,  時而爵士,  時而又很像歐洲民俗音樂,
讓我享受了一個很有異國氛圍的下午!!!!  
   

一開場就挺詭異,  偶師和一個身穿新娘服的偶翩翩起舞,
漸漸露岀那張骷髏臉....  



久仰歐洲懸絲偶的技巧,  終於能親眼目睹,
有掌中小型的偶, 
也有像照片中這樣大型的偶,
絲線的另一端垂著一個類似沙袋的重物平衡大偶的重量,
可以一一卸除偶身上的線,   讓偶騰空而起.... 


而這位法蘭克‧索恩樂大師並不像一般偶師穿的一身黑、  把臉遮住,
他是跟偶一起存在舞台上的演員,  偶的生命是他給予的,
他的默劇風格,   著重在偶的動作和與操控者之間的互動,
他說,  台詞是多餘的,   詮釋的自由應該交給觀眾,
他的理想偶戲是一首詩,  
是一種情感、 氛圍、 節奏、 畫面、 象徵的結合。 



從台上大大小小的戲箱中都能變岀偶來....
他的偶雖然長的奇形怪狀,
但是材質可塑性開發,   也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
他偏向更純美術,   打破一般對偶造型的慣性,
連偶都可以戴上化裝舞會面具,   拿下來又是一個骷髏頭....
不落俗套醜又可愛的偶,   帶給觀眾一連串的驚喜!!!! 




形體劇場,  是一個兼具表演藝術造型藝術的劇團,
著重在偶的神韻,
像照片中這隻以十字木條絲線操控的小偶,
就能笑咪咪地聞樂起舞,  非常逗趣~~~ 


一場在半夜裡舉行的死神舞會,   有些幽默,  有些恐怖,  又帶點哀傷,
很佩服法蘭克大師精湛的表演技法,
好像施了黑魔法,  把不同材質的偶都一一喚醒....
大師說~~  如何讓物件起死回生,   是身為操偶師每日都需面對的課題。
                    有時,   在沒有生命的東西中,   你反而更能認識到生命的真義。
                     死亡同時具有多種面向,   它可以是輕盈幽默的、 也可以是哀傷孤寂的。

這齣2006年的作品, 
榮獲2008年西班牙Lleida 偶戲藝術節金龍獎最佳演出、 編劇及觀眾票選最佳成人偶戲。 

影片欣賞:



*********************************************************************************

看完偶戲後,  大家都很開心地跟工作人員買 " 魔幻手冊 " ,
裡面還介紹了影響形體劇場創辦人最深的老師~~  亞伯特‧羅瑟 ( 1922 ~ 2011 ) ....


這是他的成名作 " 小丑GUSTAF  古斯塔夫 ",
幽默又富詩意的演出,  為戰後百業蕭條的德國,  帶來生命活力。  
( 可惜我只找到照片....  )


德國現代藝術經歷了多次運動改革,
很有名的達達主義包浩斯學院成立,
使的本來偏向於馬戲小酒館的偶戲風格,
也出現另一支走向更深層藝術探討的流派。
亞伯特大師就是其中一位,   捨棄台詞,  觸及默劇形式,
甚至發展出戲偶與操偶師之間的肢體互動。 



這是他上課的照片,
大師在斯圖加特 -  音樂與表演藝術高等學院,
成立了德國第一間偶戲專門系所,  培養當代偶戲人才。
形體劇場創辦人的法蘭克‧索恩樂伊兒卡‧旬恩拜,
是歐洲當代偶戲界最有影響力的兩位大師,
都是傳承了亞伯特大師的精神。 




懸絲偶開始,  繼續各種材質的實驗,
杖頭偶執頭偶面具等等,
有時是故事去引導發現材質,
有時是完全捨棄故事和角色框架,  而以材質去發展各種可能性。


人偶戲也影響了許多偶戲藝術家,  例如: Phillippe  Genty  菲利浦‧ 香堤
剛好我也看過這支法國奇幻劇團演出  ,
我再讀讀當時的心得,  雖然德國人和法國人的風格還是不同,
但是一些基本的藝術精神還是有脈絡可循。



參考資料: 節目手冊 by 周伶芝





3 則留言:

  1. 怡萱:

    我覺得這種偶戲好有質感

    配的音樂也很悅耳

    手法真是細緻

    我們國內的偶戲團

    其實也可以欣賞

    他山之石



    小星星:

    一般實驗劇場都是小小的,佔地不大。

    不過,我發現妳看了好多好特別的戲喔。

    接觸之後,會令人驚覺,拉線的懸絲偶並非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簡單的戲種,

    或是只適合小孩子看而已。

    透過編劇與音樂的配合,没有對白與台詞的偶戲,

    一樣能震懾人心,觸動人心裡底醖。


    格友:
    好棒的人偶戲介紹

    長智慧了!謝謝Jo


    回覆刪除
  2. >台詞是多餘的, 詮釋的自由應該交給觀眾,

    >他的理想偶戲是一首詩,

    >是一種情感、 氛圍、 節奏、 畫面、 象徵的結合。

    --->好美的境界~我快醉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朋友說我怎麼常常看偶戲?
      有的人覺得偶戲看起來毛毛的....

      我對影像接收的速度比語言快,
      所以也覺得台詞會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歐洲大師級的偶戲, 真的是藝術極品!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