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 米勒畫展


2008.9.23

八月中旬,   歷史博物館米勒畫展已近尾聲,   我問大哥一家要不要去看,   星期天下午有兒童導覽喔!


約在博物館門口,   我還在盤算看完展覽,   可以去植物園逛逛呢~
結果....  大嫂打手機來大叫著:「 好多人喔!,   我還悠晃悠晃地在公車上哩!   真是失算,   大家都在趕撤展前來看嗎?


等我到了,   天哪!   人山人海,   毫無頭緒,   我在門口打手機問他們在哪裡,   大嫂說才到建中對面而已,   好慘....  足足排了2 小時才進去....   兒童導覽時間?  Bye-bye.....



*********************************************************
想到2005年在法國的旅行,   最後 3 天我是一個人在巴黎闖蕩,   因為我的預算沒辦法和朋友一起大吃大喝,   我也不喜歡逛街買東西,   這樣也好,   我一個人很自在地逛美術館


當然我有去這次收藏米勒畫作的奧塞美術館朝聖....
一大早就大排長龍,   不過大家都很有秩序地,   在美術館前空地的圍欄線裡等待開門。


一進入展區,   雖然人很多,   但是美術館空間相當寬敞,   可以很悠哉地逛不同畫派的畫廊。
奧塞美術館本身就是個藝術品,   挑高的天棚,   光線柔和,   曾經是一座火車站呢!  


美術館不僅是展覽大賺觀光財的地方,   還是美學教育最好的場所,   所以我們這些觀光客要買不便宜的票入場,   但是當地學生就不用,   而且老師還在畫作前上課講解,   哇!   真是太羨慕了!  
可惜我聽不懂....  


還遇到在畫作前臨摹的畫者,   畫得好像~
  


從頂樓陽台望出去,   美術館已融入塞納河畔的風景之一~   
在這樣的城市呼吸著,   我想人都會不自禁地優雅起來吧?!   



通道上佈置著很多著名的雕像,   雖然有的是複製品,   但是我還是覺得如果有時間,   能坐在那裡靜靜地畫素描,   真是幸福呢~  


中間通道兩旁,   有大大小小的畫廊,   真的是太豐富了,   看一整天都看不完。
樓上的畫廊隔間還有空間的設計感,   處處都是藝術的氛圍....  





其實我也很納悶,   因為我在奧塞美術館並沒有逛到米勒的畫廊,   可能後來腳太酸了,   就趕快衝到 4 樓專攻壓箱寶~   印象派畫廊,  看的太高興了,   也搞不清楚東南西北了.....
這次衝著米勒的「拾穗」來台,   那是一定要看的啦!   



在擁擠的人群中,   大嫂帶著小五小胖哥,   唸著畫作旁邊的註解,   小胖哥現在可以很專心地欣賞藝術。 
我和大哥則帶著小三小瘦弟,   試著要安撫動來動去的小傢伙.....
可惜我們兩隻老人家都引不起他的興趣~
我可以當小朋友的玩伴,   但是要當兒童導覽齁....  實在口拙 + 詞窮 + 不會說學逗唱,   小朋友的反應是最直接的,   完全不給我面子嘛!   


帶著一隻不安份的小鬼,   真的沒辦法好好欣賞~
等看完一圈後,   我覺得這樣不行,   排那麼久的隊,   就這樣回家 ?
我叫大家等我一下,   衝回入口處租蔣勳老師的語音導覽,   因為沒有遇到專業的導覽人員,   這個租金就不要省了啦!   不能讓小朋友對看畫展留下無聊又空氣混濁的回憶.....  


語音導覽機有按鈕選擇聽哪一幅畫,   果然讓小傢伙的眼睛一亮!!!!  
他們搶著要聽!   齁~   又不是玩具!   


小胖哥這天表現不錯,   我讓他先選要聽哪一幅畫,   他剛剛看完一圈後,   很有印象、 有主見地選擇他有興趣的畫。 
我反問他聽懂了嗎?   他跟著老師提到的部分、  指著畫、  點點頭。
兄弟倆輪流聽,   我則貼在他們的耳機旁聽,   這種感覺真溫馨..... 
年紀越長,   越依戀和小朋友窩在一起的親密感,   不再總是一隻寂寞的飛鼠飄來盪去。  


聽著蔣勳老師精采的講解,   溫文儒雅的敘述,   讓畫展的氣氛也美麗起來了~  



******************************************************************


最近,   我讀了喻麗清女士著作「 拿著畫筆當鋤頭~  農民畫家米勒」( 三民書局出版 ),   她對畫家的生平有非常生動的描寫。  


米勒是貧困的農家之子,   父母忙於農事,   所以從小交由祖母照顧。
祖母很喜歡跟他講解聖經故事,   他受聖經中的插圖影響,   經常在牆上地上塗鴉,   畫畫都是自學的,   沒有受正規訓練,   但也影響到後來的作品中,   散發的宗教情懷
因為要幫忙家裡農事,   米勒畫畫讀書的時間並不多。 
一直到 18 歲,   祖母不想埋沒他的藝術天份,   請教會贊助、  推薦他到瑟堡去學畫。


他在瑟堡跟著新古典畫派大師大衛的學生學畫,   因為很有天份,   3 年後,   當地議會又贊助他到巴黎學畫。 
鄉下長大的米勒,   很不喜歡巴黎城市的生活,   常常被欺負,   但是想起受到很多人的幫助和期盼,   他還是很努力地學畫。  
後來議會的補助中斷,   他靠肖像畫裸體畫維生,   並且和在瑟堡認識的小裁縫女結婚,   婚後兩人在大都市裡相依為命,   可惜才三年,   妻子便因病過世。


30歲的米勒黯然地回到家鄉,   後來認識了他的第二任太太,   他們一起回到巴黎,   經歷這些事情後,   米勒的畫作也成熟許多,   開始有機會在巴黎沙龍展出和得獎。
但是米勒還是維持在鄉下時的生活習慣,   並不喜歡參加社團宴會,   也覺得還沒找出自己的風格.....


35歲時,   巴黎因為鬧革命很亂,   加上痢疾大流行,    米勒一家五口就搬到巴比松
那裡的農田風光,   讓米勒彷彿回到家鄉,   他非常高興,   常常去寫生,    捕捉農民的勞動生活,    他終於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



******************************************************************

米勒的作品中,   我最偏愛他對農民的人物描繪,   樸實中內涵雋永,   沉靜中帶著堅毅的信仰。  


米勒的人物色調經常出現紅、 黃、 藍三色,   與背景的非常協調。 
坐在楓丹白露森林的牧羊女,   利用閒暇時間編織著,   神情如此專注, 
引領觀者進入那寂靜安祥的氛圍中。  



在秋收季節,   遠方採收完的馬車已經準備離去,
三位貧窮的農婦,   只能在已收割過的田地上,   撿拾剩餘的麥穗,
這是早期歐洲的農業習俗。


前景的三人,   一位把手放在背上,   一位把麥穗裝入圍裙裡,   一位正在找尋地上的麥穗,
三人的身體都曲背彎腰、 低於大地的水平線,
畫家以人道關懷歌誦出農民生活的辛苦 。  



一對農夫農婦,   在暮色中聽到遠方教堂的鐘聲,
兩人放下手邊的工作,   虔誠地祈禱著。


地上零散的馬鈴薯,   似乎意味著收成不太好,
但是兩人仍然對大地、 對上帝懷著謙卑而感恩的心
有點拉長變形的身影,  
畫家強調出人物的垂直線和大地的水平線,   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也是畫家對童年時,   看到任勞任怨的父親誠心禱告的回憶 。  



以家人為主的米勒,   一共育有九名子女,   居家生活也常成為他的題材,
透過這些畫,   米勒向他的妻子和為家庭付出心力的婦女們致敬。


縫衣婦人手上的針箍,   椅子上垂掛的剪刀,
背後桌上的針線插,   牆上的熨斗,
顯示出畫家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力。  



這張大場景圖,   1864年在沙龍展出時,   博得一致的讚賞。


小牧羊女戴著紅色的帽子,   披著土黃色的羊毛短蓬,
站在羊群和牧羊犬前面織著毛線,   背景是一望無際的曠野,
簡單的構圖,   卻蘊含內斂靜默的力量。  



畫家描繪那時的「 土法去糠 」的勞動,   這是重畫他1848年的作品, 
農人兩手抓著沉重的簸箕(  ㄅㄛˋ  ㄐ一 )  揚麥去糠,
膝蓋上還綁著紅布,   避免磨破褲子,
麥穗塵埃在空氣中揚起,
真的是「 粒粒皆辛苦 」。  



這幅畫是在巴比松完成,   
但是基礎是來自米勒陪同妻子到水療聖地奧弗涅養病時畫的多張速寫


年輕的牧羊女坐在土丘上紡紗,
應是不識愁滋味的年齡,   卻在背光中顯露出一絲憂愁的表情,
非常耐人尋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